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34780
大小:67.3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6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读一篇文章,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是记叙文,则先弄清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线索),阐明的哲理(感悟),语言特点;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作用;是小说,则弄懂小说三要素,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性格的特征。方法: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三懂中心内容。一、基本要领:做好现代文阅读,主要把握以下四方
2、面。首先快速整体阅读全文,切忌逐字逐句去读。读完全文后,再结合试题仔细阅读,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其二: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其三:学会看分,分点答题。客观题一般都是踩点给分,只要要点、关键词答对就能得分。所以,一些文科客观题的回答可以简明扼要,清晰地列出要点,再简单加以评述。如果是4分,一般就要答2个点,如果是6分,答案一般为3个点。其四:掌握典型题的答题套路。二、具体问题详解,典型题的答题套路
3、。(一)词语方面的考查问题1、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往往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或句子,宜用原句回答,或者概括出其主体内容即可。2、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
4、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3、品味词语: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4、分析语境义A、词语的本义B、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在文中的意思C、代入文中检验(思考完成)(二)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
5、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第一个方面,先从段落位置来看,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总结全文,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升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等。(三)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
6、旨及情感(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两部分组成(此格式适用于文章主旨或者主题的概括)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可以这样表述:从而表现了(批判了、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
7、须的内容。(或者由文中来寻找答案,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四)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基本格式:(1)点明修辞,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具体格式: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
8、式:强调了+对象+特性,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分类要点: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