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429488
大小:7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9
《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陕西教育学院数理系张雄数学教冇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社会性决定了数学教冇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数学教冇中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冇技术等一系列问题都会随肴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革与发展。数学教冇改革的背景,至少有来自于九个方面的考虑:知识经济、社会关系、家庭压力、国际潮流、考试改革、科教兴国、深化素质教冇、普及义务教冇、科技进步。数学课程改革是整个数学教疔改革的一个最主要的支撑点,是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它常常处在数学教疔改苹的前沿。19世纪初的数学教疔近代化运动和20世纪60年代的“新数学运动”,都表明了这一点。数学
2、教冇改革的理念及一系列改革方略祁会在课程教材中体现出来。17世纪到19世纪,由于交通运输、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天文、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因而在学校教冇屮设置了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等数学课。20世纪40年代以后,原了能、电了计算机、空间技术、遗传工程等先进科技相继出现,使社会生产进入了高度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isttt纪“工业化”社会屮形成的传统数学课程,曾接受过2()世纪60年代“新数学运动”的挑战,当然更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化”社会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的
3、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科学中广泛使用数学方法,使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技术的结合更紧密,数学的使用价值大大提高,而数学思想、内容、方法,教学理论方面迫切需要改革,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21世纪的今天,数学教育实践活动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展开,数学教育改革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扌当的国际潮流。在此,我们不打算过多地讨论改革的背景,只就数学教冇改革的趋势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概括叙述。1树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目标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冇是以应试教冇为中心,它严惩困扰和束缚了我
4、国数学教冇的发展,在应试教育下,形成了“学数学就是为了升学考试”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一套违反数学教学规律的“病态”的教学结构体系和方法实践、题海战术,刻板的“类型+模仿”式的大量训练。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数学知识建立的过稈与特点,没能建立起适合学生实习的数学教育体系,或者说没能找到数学知识背示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将它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体系。而是以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编排教学体系,使知识脱离了实际,学生不会运用数学知识去理解周围世界,解决生活屮的问题。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只会是“传递式”,学习模式也只会是“背诵+练习”。这实质上是一种“学
5、答”模式,为了学会答题,背诵和大量的模仿练习也就成为白然合理和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学答”的问题大都来白于书本,与实际问题联系不起来,无需太多的创造性发挥。可见,应试教育下数学教育的致命缺陷是缺乏创造性和动手操作与实际应用能力,或者说我们的传统教育是一•种不注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教冇。然而,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一切发展与讲步部需要创新。江泽民同志在笫三次全国教冇工作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岀:“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吐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
6、才的成长靠教冇”。“我们必须把增强发放创新能力提到关系屮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疔观念、教冇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的教冇教学制度。”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转变教冇观念、重视创新教冇,已成为当前我国教冇改革屮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冇,必须
7、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数学教育新理念。1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数学教冇必须从根木上打破以应试学科为屮心的课程构架,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木的、以学科知识体系与人的认知结构的全面敕合为屮心的课稈体系。传统的数学课程结构机械单一,内容偏深、偏窄,学科知识分化过细。并且较多重视课内书本知识的学习,过于强调学科木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而忽视学生课外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课程改革M从学生学习、生活出发,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木的构架,转化为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以人的发展为木的综合性数学课程,充分实
8、现学生认知经验、数学知识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机整合,使数学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普及性、综合性、选择性、发展性和开放性。课稈的敕合要以综合性学习为基础,以教学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学生的综合实践为主线,借助现代教冇技术,设计基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