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规律.doc

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规律.doc

ID:50395924

大小:33.02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8

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规律.doc_第1页
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规律.doc_第2页
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规律.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规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言文中的朗读停顿规律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种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种是句子中的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内部各种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了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要准确判断句中停顿,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切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

2、其他次要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次确定句中停顿。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条规律可循:(一)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若”、“夫”、“若夫”、“盖”、“故”、“惟”、“其”等,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如“若夫/日出/而云霏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注意分开读。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夫/人之相与”。“于是”、“可以”、“夫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是双音节词,

3、词义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分开来读,不能把它当作一个词连读。(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所以不能读破了)、“永之人/争/奔走焉”(因为“奔”是谓语,不是状语,所以不能与“争”连读)、“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之大观”是一个偏正短语,“大观”是宾语,“岳阳楼”是定语,中间不能停顿)。(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语之间应连读。如“其一/犬坐于前

4、”,“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像狗一样),所以“犬坐”应该连读,不能读破,读破就变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意思。(五)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注意其句式特点。如“望晚日照城廓”中“望晚”是“向晚”之意,原句是主谓结构,不能读成“望/晚日/照城廓”,应该读成“望晚/日照/城廓”;“悦亲戚之情话”应该读成“悦/亲戚之情话”,不能读成“悦亲戚/之情话”;“瞻予马首可也”应该读成“瞻予马首/可也”,不能读成“瞻/予马首/可也”(因为整个句子不是动宾结构);“两三点雨山前”应读成“两三点雨/山前”,不能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六)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的成分,不要

5、把省略的成分当成没有省略来读。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都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字,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七)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在朗读时不要读破了。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中,“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是姓名及字,“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王毅叔远甫”都是指的一个人,所以要连读。再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中,“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是官职名和人名,都是指的同一个人,因此要连读。(八)“也”用在句中一般提示停顿,朗读时应注意停顿,不要误为副词。如“余闻之也/久”中,“也

6、”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因此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九)句中有“而”、“以”等连词时,一般在其前面停顿。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序八州/而朝同列”等。在文言文的诵读中,正确地判断句读,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内容。而我们在判断的过程中,也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准确地通过诵读体现出文章的原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