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390382
大小:395.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3-13
《《陋室铭》复习课.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德经》凌海市白台子镇初级中学佟丽娜陋室铭文学常识回顾本文选自《_____》作者是_____,_____代文学家、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铭,一种文体。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和_______的文字。朗读课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文言实词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无丝竹
2、之乱耳5、无案牍之劳形出名香气,文中指品德高尚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这官府的文书使……劳累文言虚词——一词多义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渔人甚异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它(指桃花林的奇景)去、往、到总结“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例:肉食者谋之。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④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
3、、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小大之狱。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宋何罪之有?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句子翻译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好在主人我有
4、美好的德行(就不觉得简陋了)。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粗俗的人。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根据课文,用原文语句填空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何陋之有?3、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精要练习11.本文作者是我国___代文学家____
5、。2.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草色入帘青②色愈恭,礼愈至B.①斯是陋室②何陋之有C.①可以调素琴②素湍绿潭精要练习2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惟吾德馨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④无案牍之劳形精要练习34.把下列句子译文成现代汉语。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②孔子云:何陋之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精要练习45.作者在
6、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居之,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作业:以本课为例,按照七个方面自主复习《爱莲说》1、文学常识2、文言词语意思3、句子翻译4、内容要点5、文章主旨6、写作特点7、原文默写文言文答题技巧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
7、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4
8、、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②作判断,这些的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