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ppt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ppt

ID:50383059

大小:186.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3-13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ppt_第1页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ppt_第2页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ppt_第3页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ppt_第4页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著述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是研究《公羊春秋》的大家,汉景帝时曾为博士。他不仅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教育家。董仲舒的著作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很少,其中以《春秋繁露》和保存在《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对贤良策》影响最大。二、《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汉初所实行的“无为”政治虽然给人民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但也暴露了种种弊端。“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为此,董仲舒首先肯定了“有为”政治。统一思想的程序应该自上而下。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2、进”。这便是“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必然要反映到文化教育领域。二、《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实行有为政治的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董仲舒认为汉武帝的有为之治得不到实施,是得不到贤才辅佐的缘故,而得不到贤才,原因有二:一是汉初不养士,不办教育,二是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当。针对第一个原因,董仲舒提出设立太学的主张。针对第二个原因,董仲舒建议加强选举的严格管理,在官吏的提拔任用过程中克服论资排辈现象,实行“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董仲舒关于兴太学、择贤任能的建议也被汉武帝所接纳。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什么是人性?董仲舒

3、说:“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人性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董仲舒认为人性之“质”中,有“仁气”和“贪气”。董仲舒关于仁气、贪气的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有一定的联系,他并没有摆脱道德先验论的影响。董仲舒又严格将人性与善区别开来。“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他比喻说:“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因此说“性有善端,心有善质,但性非善。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董仲舒明确将人性划

4、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有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董仲舒认为“中民之性”是他对人性这一概念内涵进行规定的事实根据,他是就中人之性而言性。“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圣人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感情欲望,注定要向善的方向发展。斗筲之人的感情欲望强烈而很难进行自我节制,注定要向恶的方向发展,只有用刑罚制止他们作恶。具有“中民之性”的人是教育的主要对象。四、论道德教育(一)德教是立政之本在董仲舒的社会政治思想中,虽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

5、主,刑罚为末为辅。“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强调以教化作为实现仁政德治手段是儒家学说的传统,董仲舒则从“道之大原出于天”的神学目的论出发对其进行论证。四、论道德教育(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所谓教化,就是要实行普遍的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董仲舒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王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认为王道三纲,可求于天,并用他的“天人感应”、“阳尊阴卑”的理论对这一思想进行论证。与“三纲”相配合的是“五常”。“五常”即仁、义、礼

6、、智、信。作为道德概念早已提出,但董仲舒把它提升为“五常”之道并作了新的发挥。四、论道德教育(三)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1.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2.“以仁安人,以义正我”3.“必仁且智”“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五、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内容主张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培养人才。“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7、”作为《公羊春秋》的大师,董仲舒特别强调《春秋》的教育意义,对《春秋》作为教材的价值也申述得最为详细。董仲舒并不提倡学习关于鸟兽草木等自然知识。这和孔丘要求人们“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态度大相径庭,尽管孔丘的目的也并不在鼓励人们去学习自然知识。五、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1.强勉努力2.专心致志3.精思要旨此外,董仲舒在论述对教师的要求时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齐(剂)时蚤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圣化”表示教师在教学艺术修养上所达到的出神入化的境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