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360469
大小:6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3-05
《上海杨浦补习班杨浦新王牌2015高二语文-文言文翻译(信达雅).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辅导讲义课题古诗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翻译的信、达、雅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目标1、了解和把握翻译的信达雅。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教学重点1、能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文言句子。2、了解和把握翻译的信达雅。教学难点1、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2、了解并正确判断文言句式。教学内容第一环节——【知识精要】“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所谓“直译”就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和落实,只有在难以直
2、译或者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时候,才依据原文意义进行意译。【知识点归纳总结】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义,不添、不加、不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能够具体落实的字词就尽可能地在译文中有所落实,并保持原句的特点;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雅:就是译文语句优美,用词造句比较讲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
3、方面的问题: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⑶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二、如何做
4、到“达”的要求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这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⑵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应改为:2、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⑶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⑷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⑸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句)3、文言句式判断句1、和氏壁,天下
5、所共传宝也。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此人力士。4、燕王,吾所立5、臣乃市井鼓刀屠者。。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0、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被动句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4、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5、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倒装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贤哉,回也!定语后置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6、强。'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宾语前置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3、宋何罪之有?4、惟你是问。5、大王来何操?6、沛公安在?7、噫!微斯人,吾谁与归?8、《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9、夜以继日10、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介宾短语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山之农亩省略句1、省主语触草木,尽死。2、省谓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省宾语竖子不足与谋。秦王不怿,为一击缶。4、省介词今以钟磬置水中。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南
7、,臣战河北。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臣言。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5、省量词蟹六跪而二螯。6、分句省略。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固定句式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1.表示疑问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②何所……?(所……是什么?)《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