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小学生和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doc

矫正小学生和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doc

ID:50127812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3-04

矫正小学生和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doc_第1页
矫正小学生和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doc_第2页
矫正小学生和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doc_第3页
矫正小学生和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doc_第4页
矫正小学生和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矫正小学生和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矫正小学生和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 一.案例研究对象  郑某一年级开始就有私拿他人物品的行为,但家长并不知晓,老师也未察觉,他看见同学的一些新奇物品总“忍不住”要去“拿”二年级时拿同学的自动铅笔和橡皮等物,三年级时甚至到校门口的小商店偷拿钢笔芯而且每次拿到后并不藏起来,而是堂而皇之地使用,甚至拿走别人的东西还分给班上一些和他玩的较好的同学,被同学发现了,他总是千方百计说所拿之物是自己的,或是姐姐父母买的,或是路上捡的,到最后没有办法才承认是自己拿的,据了解,至今还没有发现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回想起郑某不良行为的矫正过程,曲折变化,反复不断,期间针对每次不良行为,我都采取一些不太成熟的做

2、法,供大家指正。二.案例背景分析  我一直认为郑某这种行为与“偷窃”行为是有区别的,不能扣上“小偷”帽子,这主要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认识偏差造成的。特别是他的物品归属意识和自控能力。我认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1.       家庭因素:郑某家长是安徽人,无业,在社会闲逛,沾染了不少坏习惯。自小给郑某产生了影响,以为别人的东西是可以私自拿走的。郑某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他是家中的男孩,家人很惯他,所以对郑某不良行为管教不严,甚至有袒护现象。2.       侥幸心理:因一开始他拿同学的自动笔,橡皮擦等物时,没有被发现,发现了也说谎是自己买的,同学也没有证据,是他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自己不承

3、认,拿别人东西是没有什么后果的。3.       自控力不强,容易受别人新奇的东西诱惑,特别是当别人不给他玩的时候,他“拿”的意识较为明显。三.矫正过程和策略1.       记得三年级第一次发现他拿别人东西后,我并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质问他,而是把他悄悄带出教室单独和他谈心。一开始他向我百般说明所拿的物品是他本人的,等他说完了,我亲切地向纪某提出老师希望他做一名诚实的孩子,并保证如果他说实话,担忧找出很多理由来为自己辩解是不是你的?”,要求他简单明确地回答是或不是即可。最后他说了实话,但又找出很多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为什么会误拿、等他说完后,我让他把东西还给同学,并表扬了他承认过失的勇

4、气,现在他仍然是个好学生,这样做,使得他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也防止了同学乃至同学家长对他产生偏见,保护他,使他有一个正常的和其他孩子一样的交际环境。我对他的理解和亲切的态度,是他保存了尊严,为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这一切更有利于进一步做好他的思想转变工作,防止了他在大众压力下,“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产生。接着,我又主动找他单独谈心,表明我想帮助他的态度,用很和气的语气跟他交谈,并保证不向他的父母和班上的同学说他的事。于是他告诉我有两点:一是他的“忍不住”心理是她拿别人物品的中重要诱因,二是他觉得拿东西后不会被别人发现。针对这两点,我决定采取“厌恶疗法”抑制诱因

5、,用事实来削弱他的满足感。我首先和他在思想上达成共识,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老师希望他能改掉这个毛病,怎么改呢?我让他在每次想去拿别人东西的时候,都在心里对自己说: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别人会看不起我的,而且拿别人东西迟早被发现的,我还让他熟背了两句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最后,我在晨会课上向全体同学进行了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教育。虽然没点他的名字,大家也还没往他身上想,但他知道了现在全班同学都懂得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因而他有一点心理压力。这次教育效果很好,对郑某触动很大,从此班级里没有再发生丢失东西的现象。  但在三年级上学期结束前,学生汇报说郑某到校店门口拿了一盒钢笔锌还

6、分发给班上一些同学,我赶紧找他单独谈心,我和气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很伤心的哭起来,主动说他错了,经过耐心的谈话我了解到原来是他钢笔尖坏了,向同学借钱买钢笔,同学不借,他就乘小店老板外出时,拿了一盒钢笔芯,对此我又通知了郑某的家长,他本来还想袒护郑某的,但在证据面前答应作出赔偿,并保证郑某加强教育。  从此以后,他至今没在拿过别人的东西,我感到很高兴,我为他的进步表扬了他,并向他了解,他为什么会改掉这个不良行为时,他说害怕被别人发现,而且拿别人东西是不好的,到时还必须把东西还给同学,同学知道会认为他是个“小偷”而不和他交朋友,我觉得他说了实话,并且他这种想法也有助于抑制他的不良行

7、为。四.教育反思1.       首先要注意运用适用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对于有这种行为的儿童,切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办法处理,这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会强化这种错误行为。这样,孩子会对老师所提出的行为要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使老师合理的道德行为规范要求无法让孩子理解,也就无法转化孩子内的行为动机,还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儿童私拿别人物品的行为不应该简单的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而应该更多地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行动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