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0064215
大小:6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4
《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建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与建议书写者:本学期,学校进行了主任助理的公开招聘,本人很荣幸担任了徳育教导主任助理的T作。在两个月的实践中,本人对徳育T作实效性的思考和我校徳育T作开展的建议有如下儿点心得,具体如下:(-)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1、德育工作要讲求针对性。德育教育的发展冃标与实施策略是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角度去制定的,,但德育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耍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能力,一定要分析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一定要兼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不可一厢情愿、不切实际,否则,德育教育就无法引起学生心
2、灵的共鸣,而仅仅是形式上的共喝,根本谈不上实效了。2、德育工作要注意细节性。二期课改以学生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为主线,为我们定出了德育教育的大方向。但这并不是耍求我们成天把珍惜生命、爱国奉献挂在嘴边,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我们应该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入手,从身边入手进行潜移默化的生动教育,例如:通过举办交通安全、禁毒等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和意义;通过开展诸如“找找自己的优点、为父母做一件事、对同学说声谢谢你”等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爱己、爱人、爱校、爱家,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的情感。德育工作的冃标是“大”的,而内容应该是“小”的,只有
3、从普通甚至不起眼的细节起步去感染、感化学生,德育教育才具有实效。3、徳育工作耍关注过程性。在两个月的实践中,我感到冃前在徳育活动开展方而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学期里,区里的德育活动主题是非常丰富的,但由丁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些活动很多只能横向展开,不能深入进行,表面上看很丰富,也很热闹,但往往是蜡蜓点水,实际教育效果并不明显,我认为德育活动只有围绕一个主题循序渐进,在程度上向纵深推进,注重学生在过程中的所得与所感,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实效性。4、德育工作耍体现全员性。本人在工作中了解到,有些徳育活动分配到班级就变成了部分“精英学生”的任务
4、,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并没有具备参与到活动中的意识,也没有参与活动的行为,显然成了“看客”。我认为,无论每个同学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多大的差异,全体学生的全员参与是最重要的,每个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的收获虽然有多有少,但总胜丁•无,所以,德育活动不是少数人的表演,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共同体验。(二)对我校徳育工作开展的建议:1、在年级组长、班主任屮实行“减负增效”的探索:现在,老师们普遍反映工作量很大,形成了数量的堆积而不是质量的提升,造成大家疲于应付,只重形式不讲过程,实效性也打了折扣,所以木人建议在德育工作的“量”上,应该有增有减,对有实效
5、的项冃予以保留,实效低甚至无实效的项H要研究改进或者取消,定期召开一•线教师的丁作反馈会,举办心理讲座,给老师们提供发表意见,宣泄不良心理的场所,让全体教师都能带着积极的情绪来开展徳育工作,提高一工作效率。2、而向全体学生,利用感性素材,实行分层教育:针对我校学生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特点,同时本人发现同学们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还有待提高,结合其心理发展特点,本人建议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视、网络等资源,让学生从优秀的电视节冃中受到教育。按年级实行分层教育。具体来说,有以下儿个设想:(1)装好校园有线电视,午休时让学生收看电视新闻(时事教育o(
6、2)以“榜样的力量”为总主题,实行分主题教育,女口:六、七年级:优秀少年事迹教育;八年级:真情人物故事讲述;九年级:与大师对话(励志教育)(3)学科与德育相结合:如开展世界名曲欣赏,唱不同时代的歌,卅界名画赏析,家乡人物介绍,走近口然与科学,观看《白家讲坛》等活动。(4)突出学校特色学科,扩大手风琴教学,摄影,特别是而塑这一民间传统技艺的教学普及率与影响力。(5)校园文化建设中耍体现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女口:除了同学们的摄影作品以外,还可将同学们的绘画和书法等作品通过甄选布置在班级和校园的走廊与橱窗中,增强学生“校园是家,爱校如家”的思
7、想感情。3、选拔学生干部,提高责任意识,锻炼胆量与才干:冃前,本人看到有些学生干部在同学们中间的号召力不是很强,甚至有些学生干部的言行规范还不如普通同学。学生干部是集体的领军,是老师的左右手,所以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是至关重耍的一个王作。为此,本人有以下儿个设想:(1)设立学生会,公开竞选学生会干部。(2)开设专题培训,对小干部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对外礼仪等进行教育。(3)将适量的学生活动交给学生干部去策划、组织和管理,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以上是本人在工作实践中的所思所感,也是对助理工作的一个心得小结,有不妥之处,还望指教,谢谢!此致
8、敬礼!2009年6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