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复方丹参注射液及生脉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疗效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复方丹参注射液及生脉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和生脉注射液静滴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心绞痛患者64例给予生脉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入液静滴。结果:心绞痛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7.5%,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64.7%;患者心绞痛发作相关情况及中医症状均有显著改善。结论:生脉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满意。【关键词】心绞痛;生脉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162-1我们2007年3月~2008年6月运用生脉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2、6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4例患者为我院住院住院病人,诊断均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口];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电解质紊乱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40-68岁,中位年龄54岁;病程1〜"年,平均4.8年;稳定型心绞痛30例,变异型心绞痛24例;合并糖尿病6例,心律失常2例,高脂血症19例。1.2治疗方法给予生脉注射液(江苏苏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合并糖尿病者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下同)200ml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北京双鹤制药厂生产)20ml加入
3、5%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静滴。每日1次,连续14d。治疗期间不用扩血管药物。心绞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并记录用量。1.3观察指标观察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率,血压;治疗第1周、第2周及治疗后各作常规心电图检查1次;治疗前后记录症状、舌脉;治疗前后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1.4疗效评定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疗效评定标准[2]°①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均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0.05
4、)o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主要中医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心悸、气短、乏力显著改善。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治疗前胆固醇、甘油三酯治疗前分别为(5.73±1.12)和(2.25±0.37)mmol/L,治疗后分别降至(4.14±1.10)和(1.33±0.28)mmol/L,治疗前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o3讨论引起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原因是多种的,据目前研究资料认为,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是其主要原因。有研究认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与心肌梗死不同,冠脉内镜结合活体冠脉粥样斑块切除组织学检查发现,尽管UA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脉内血栓形成,但其血栓
5、不同于AMU一般认为,引起Q波AMI的闭塞性血栓以红血栓为主,含有较多的纤维蛋白,大剂量溶栓剂效果好;而UA的非闭塞性血栓以白血栓为主,即血小板成分多,纤维成分少,且血栓形成是一连续的亚急性过程[3]。所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了疗效肯定作用缓和持久的复方丹参液配合生脉注射液治疗本病,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减轻发作,总有效率达87.5%,取得较好的效果。冠心病心绞痛的机制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痉挛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疼痛。西医治疗主要用硝酸酯类药物,虽可迅速缓解心绞痛,但可产生耐药性,且容易反复发作。单纯采用活血化瘀治疗,疗效较差,久用易耗伤正气。人参皂貳能
6、促进前列腺素E2合成,抑制血栓素生成、促进纤溶、维持血管内皮功能稳定。麦冬有消除自由基作用;五味子有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生脉注射液具有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增加心搏出量,进而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能抑制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血黏度,解除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痉挛,从而使冠脉血流量增加,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改善微循环,抗休克,扩张血管,提高心肌耐缺血缺氧的能力。从中医角度讲,生脉注射液具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的治疗作用,生脉注射液中人参具有补元气、抗疲劳、强心作用;麦冬滋阴,具有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稳定心肌细胞膜的作用;五味子对动物有强心作用,三药合用,共奏补气养
7、阴之效,从而标本同治。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增进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处方中的丹参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有抗缺氧、扩张冠脉,抗血小板凝集,拮抗钙离子等作用;复方丹参与生脉注射液合用可益气活血通脉,保护心肌细胞,对稳定心肌细胞膜、维持心率起到良好的作用,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有效。本研究显示,生脉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WHO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S].中华心血管杂^,1981,9(11):57.[2]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