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周制度论范文.doc

殷周制度论范文.doc

ID:50009648

大小:346.59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0-03-03

殷周制度论范文.doc_第1页
殷周制度论范文.doc_第2页
殷周制度论范文.doc_第3页
殷周制度论范文.doc_第4页
殷周制度论范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殷周制度论范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殷周制度论范文  《殷周制度论》王国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  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  太皞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皞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  惟史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俱僻在西北,与古帝宅京之处不同。  然尧号陶唐氏,而冢在定陶之成阳;舜号有虞氏,而子孙封于梁国之虞县,孟子称舜生卒之地皆在东夷。  盖洪水之灾,兖州当其下游,一时或有迁都之事,非定居于西土也。  禹时都邑虽无可考,然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见于

2、经典者,率在东土,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  商有天下,不常厥邑,而前后五迁,不出邦畿千里之内。  故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惟周独崛起西土。  武王克纣之后,立武庚,置三监而去,未能抚有东土也;逮武庚之乱,始以兵力平定东方,克商践奄,灭国五十。  乃建康叔于卫,伯禽于鲁,太公望于齐,召公之子于燕。  其于蔡、郕、郜、雍、曹、滕、凡、蒋、邢、茅诸国,碁置于殷之畿内及其侯甸;而齐、鲁、卫三国,以王室懿亲,并有勋伐,居蒲姑、商、奄故地,为诸侯长;又作雒邑为东都,以临东诸侯;而天子仍居丰、镐者凡十一世。  

3、自五帝以来,都邑之自东方而移于西方,盖自周始。  故以族类言之,则虞、夏、皆颛顼后,殷、周皆帝喾后,宜殷、周为亲;以地理言之,则虞、夏、商皆居东土,周独起于西方,故夏、商二代文化略同。  《洪范》“九畴”,帝之所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之矣。  文化既尔,政治亦然。  周之克殷,灭国五十;又其遗民,或迁之雒邑,或分之鲁、卫诸国。  而殷人所伐,不过韦、顾、昆吾;且豕韦之后仍为商伯,昆吾虽亡,而已姓之国仍存于商、周之世。  《书?多士》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当属事实

4、。  故夏、殷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摩,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  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变革,在殷周交替时代最为剧烈。  都邑,是政治与文化的标志。  自上古以来,帝王的都城都在东方。  太昊的墟(?)在东方,大庭氏的库(?)在山东境内,黄帝的都邑

5、在涿鹿的山阿。  少昊和颛顼的墟(?)都在鲁地和卫地(应为山东河南之间),帝喾的都城在亳(安徽亳州)。  只有史官称尧的都城在平阳(山西临汾),舜的都城在蒲坂(山西永济)大禹的都城在安邑(山西夏县),都在西北偏僻之地,和先古帝王定都之处不同。  但尧的号是陶唐氏,其坟墓在定陶的成阳(山东定陶)。  舜的号是有虞氏,但他的子孙被封于梁国的虞县(河南虞城县),孟子说舜的生卒之地都在东夷方。  可能因为洪水之灾,兖州在黄河下游,一时之间可能会有迁都的事情,不是一直定居在西方(山西)。  禹时的都邑虽然无法查考,但夏朝从太康以后直到桀

6、,都邑和其他地名从经典上能够查到的都在东部,和商部落的人杂处黄河、济河流域,大致有数百年。  商朝取得天下以后,其都邑没有固定过,前后迁都五次,但都没超过邦畿千里的范围之内。  所以自从五帝以来,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都邑都在东方,只有周独自在西部崛起。  武王伐纣胜利以后,将武庚立为商人的统领,设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监视之,而未能完全统治东部,等到武庚叛乱,才以兵力平定了东方,,克服武庚之商部落,指讨平协助叛乱的东夷奄国之君,灭掉五十国。  这才封康叔在卫(河南淇县),伯禽在鲁(山东曲阜),太公望在齐(山东营丘),召公之子在燕

7、(北京)。  其他蔡、郕、郜、雍、曹、滕、凡、蒋、邢、茅等国,都安置于殷京都所辖的范围内以及殷的侯服与甸服(古代王畿外围千里以内的区域)。  而齐、鲁、卫三国因是周王室至亲,且有征伐功勋,故分封在蒲姑、商、奄的旧地,作为诸侯的领袖;周又将洛阳作为东都,来管制东部诸侯;而周天子仍居住在丰、镐二京(陕西长安),共达十一世。  自五帝以来,都城从东方转移到西方,应该从周朝开始。  所以拿宗族来说,则舜和夏都是颛顼的后代,殷、周都是帝喾的后代,殷、周之间较为亲近是很自然的,以地理位置来说,则舜、夏和商都在东部,只有周崛起与西方,所以夏

8、商两代的文化基本一样。  《洪范》“九畴”(武王克殷,访于箕子,箕子向武王陈述了“洪范九畴”。  洪者,大也;范者,法也,“洪范九畴”即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  )是尧舜赐给大禹的,而箕子将其流传了下来;到夏朝的晚期,像胤甲、孔甲、履癸,开始以时间(的天支地干)为名,这种习惯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