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检测题.doc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检测题.doc

ID:49980223

大小:2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3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检测题.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检测题.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检测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登幽州台歌》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二、原文与节奏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三、词义(1)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2)前:过去。(3)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2、具体指燕昭王。(4)念:想到。(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6)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7)涕:眼泪。四、翻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主题: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五、赏析诗句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2.

3、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扩展,由个人的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六、写作特色1.情景交融,两相映照。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远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这首诗,我们深刻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

4、壮阔的图景,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2.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3.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

5、(“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七、理解性默写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