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健康促进.doc

学校健康促进.doc

ID:49959956

大小:1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3

学校健康促进.doc_第1页
学校健康促进.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学校健康促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校健康促进在世界人口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超过50%,年龄在10岁-24岁的占世界总人口的33%,其中80%的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预计到本世纪末该比率将上升到85%。  一、学校健康促进概念和意义  学校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属社区内的所有成员的共同奋斗,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包括设置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以促进学生健康。学校健康促进的对象不仅包括中小学学生,还应包括学龄前儿童以及大学生。  学校健康促进的意义体现在:处在生命准备期的儿童青少年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很可能对他们一生中的其他发展阶段的行

2、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WHO积极倡导学校健康促进行动,并认为:"在校学生正值成长发育阶段,是能够养成健康的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健康促进容易对在校学生起作用,而且对他们进行健康促进是具有低投入高效益特点的;他们能够作为改变现状的力量,来改善他们的家庭和社会的健康状况"。  二、学校健康促进的实施  学校健康促进须从学校政策、安全、营养、环境、控烟、个人卫生习惯、心理健康、卫生设施和社区参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活动。  (一)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儿童少年卫生习惯的训练可在幼儿时期或更早的年龄阶段开始,系统的医学科学知识及保健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学校健康教育

3、课程得以实现。  (二)健康行为指导  健康行为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学到的卫生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习惯是逐步养成的,一旦形成不易更改,并可影响个人终生乃至家庭和社会。在学校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许多优势:①习惯的培养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因为年龄越小,其可塑性也越大;②学校是一个有计划的教育机构,也是培养健康公民的场所,尤其是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而言都具有权威性,所以,在学校培养健康行为习惯最适当也最有效。  (三)学校健康服务  学校健康服务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状况的活动,是整个学校卫生规划不可缺少的部

4、分。它包括学生发育监测,健康检查,牙齿检查,视力、听力检查,免疫接种和传染病管理,常见病预防和身体缺陷的纠正,突发性疾病的紧急服务,意外事故的应急措施,心理咨询以及为伤残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等。  4、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参加有益健康的活动、主动培养健康意识的外部环境,与师生身体和精神健康关系密切,它包括人际、教学和物质环境。  人际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内师生、同学和其他人员间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互尊互敬,尊师爱生,形成一种团结友爱的气氛。  教学环境是指校内各种活动和措施。如课程的安排,制度的制定,课外活动,学校安全措施,考试等。  物质环境包括校址的选择,校舍的建筑,

5、操场的大小,教室采光、照明、通风、温度、噪声、课桌椅、运动设施、给水及排水设备、食堂、浴室、厕所、垃圾处理,学校运动设施等。  三、学校健康促进的评价  学校健康促进的评价常包括如下内容:  1.卫生知识的评价最常用的方法是问卷法,即围绕着干预的内容及有关的知识进行书面测验。对于小年龄的儿童,由于尚无能力用文字确切表达,则可以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测试。为了激发儿童的兴趣与热情,也可采用卫生知识竞赛的方式,包括个人、小组以及以班级等为单位进行,对优胜者予以奖励。关于卫生知识的评价指标,对群体可以用及格率作比较;对个体可用自身前后对照得分来衡量。但使结果有说服力,应该设立另一群其他条件相同,

6、唯独未进行干预的儿童作为对照,以排除来自该规划外的干扰因素。  2.学生卫生保健信念的评价学生的卫生保健信念是指他们对卫生知识、卫生保健设施及卫生行为所持的认识、观点和态度的概括。卫生保健信念有各种表现形式,评价的指标也较多,例如:对某些正确及不正确卫生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率等。  3.健康行为的变化老师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及与家庭的联系中了解学生健康行为和习惯的改变。包括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各类集体性卫生保健活动的参加率等。  4.生长发育水平的变化通过定期的体格检查及身体素质的测试,与当地的生长标准进行比较,用等级评价方法等可看出在开展健康促进的儿童少年中,不同发育水平的儿童所占比例的多

7、少;也可用百分位数法来衡量,观察常用的生长指标在该儿童所属的年龄与性别的百分位数表上的上升或下降情况。  5.健康状况的增进健康状况的改善与否是衡量学校健康促进效果的客观指标,常用的有发病率、患病率(如近视、龋齿率)、月病假率等。  6.公共卫生面貌的改善包括学生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的改变,例如对参加每天清洁值日及大扫除的积极性增高、自觉担当环境保护的义务宣传员,主动制止他人不卫生行为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