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950759
大小:5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3
《引导质疑启发创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引导质疑启发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求异,不图于成就,无疑是一种创新教育思想的体现。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加迫切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使学生达到“无疑”,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疑中出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处理质疑求新这一教学环节呢? 一、营造敢想、敢说、敢做课堂氛围,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老师要敢于放下架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课堂氛围,只有在允许学生说错,思错的宽松训练过程中,学生才能在多说、多想、多做的锻炼中,提高
2、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才能激发他们热情主动参与探索,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绝招》这一课时,我先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交流氛围,使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紧接着问:“同学们通过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什么?”这一问,顿时引起了极大兴趣,思维也变得流畅了。有的说:“课文写了谁的绝招?”有的说:“他为什么要练绝招?”还有的说:“他的绝招是怎么练出来的?” 二、引导学生质疑到位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都能够乐于思想,敢于质疑。但开始大部分学生质疑质量不高,疑不到点子上。这时老师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因为这里存在着一个不但要求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还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
3、 在教学《草船借箭》,先板书课题。点明三国,引出人物,教学生字词,然后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问。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八个问题,涉及造箭材料、取箭饮酒,周瑜生疑借箭由来,鲁肃为上,曹操上当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有的在点子上,有的只是沾边,怎么办?这时老师就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重点和中心来思考。这篇课文的中心是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智慧和才能,所以先把“三天”、“十万支箭”、“军令状”放到周瑜刁难和诸葛亮的应答的矛盾中来研究,依循这一思路研究其他问题;最后归结到诸葛亮为什么能有如此高超的智慧和才能,使疑到位。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解疑也到位;诸葛亮当军师多年,作战经验丰富;他常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
4、理,能准确预测天气变化;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妙在教者也参与讨论,注意相机补足缺漏;诸葛亮具有知人之明;鲁肃忠厚,能帮他忙;曹操多疑,不会在大雾中冒然出兵。这就是军事家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样经过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质疑、解疑,使质疑到位,解疑有序。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也就明显提高了。 三、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的起点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推动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促进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我听过一堂《比较分数大小》的课,老师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四人渴极了,八戒找水找不到却抱回个大西瓜。孙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每人吃四分之一。
5、”八戒一听满脸不高兴:“哼,西瓜是我找回来的,应多分一些,最小也要五分之一。悟空听了直笑:切八分之一给你,怎样?八戒兴高采烈地答应了,正当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西瓜时,八戒突然拍着脑门大声说:嘿嘿!我真傻。听到这些,学生热情倍增,问题也就涌上来了:猪八戒吃西瓜是不是最多的?为什么老猪连说自己傻呢?分数该如何比较大小?这样,学生思维被激活了,其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所以说创设黯然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四、诱导想象,疑中出新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想象空间。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把静态的、平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具像,而这一转化过程,就必须让学生充
6、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贮存的感情材料对文字进行形象思维加工。有的课文因为剪裁需要,一些内容或者点到为此,或者留下空间,这更需要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把握契机,引导学生调动头脑中库存展开想象。如《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内种种景点,但大多只有名称而没有景色描绘,比如平湖秋日,雷锋夕照、狮子林、蓬莱瑶台。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圆明园昔日的美丽与辉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们驰骋他们的形象思维,从景点名称想象出丰富多彩的美景来。有的说:“我想象中的蓬莱瑶台是这样的:同几座姿态不同的假山,旁边潺潺的流水……远远望去,雾气迷人,这难道真是蓬莱仙境?”有的说十五的月亮总是那般圆,皎洁的明月倒映在的
7、平静的湖面上,如果你身在湖畔亭中,那感受绝对无与伦比。这就是平湖秋月的景致。”学生们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在想象描述过程中,他们的创造阅读得到了发展,因此培养了并开发了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展创造性能力的主阵地、老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观,努力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新方法,从而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