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doc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doc

ID:49948034

大小:19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3

上传者:U-7604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doc_第1页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doc_第2页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doc_第3页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doc_第4页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郭洪涛《数学课穆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屮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屮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因此进行初屮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寻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势在必行。所谓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屮,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稈。”如何在初屮数学教学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木文试图通过例了,展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就教于方家。例题:已知AUK7屮,AB=AC,D为BC边所在直线上任一点,3丄肿于E,珂丄"于F。试求DE与DF满足的关系。本题没有提供图形,而口DE与DF满足怎样的关系不清楚,学生感到难以人手。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白己来参与数学发现呢?为此,进行以下的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在《几何曲板》屮用鼠标拖动相关关键点结合“计算T具“演示:等腰三角形屮,DE与DF的和始终是一个固定的值。激起学生疑问:点D、E、F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什么它们的和却始终不变呢?这个間定的值是多少呢?与什么有关呢?如何来证明呢?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1、引导学生正确分类。(1)你认为点D的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三种:点D在B、C之间或与B、CZ—重合或在BC的延长线上)(2)等腰三角形有儿种类型?(锐角、直角、钝角等腰三角形)你认为哪一种情形最特殊?(等腰直角三角形)2、从特例人手,逐类考查。在等腰盲角三角形屮(图1):(1)当点D与B、CZ—重合时,DE与DF应满足什么关系?请进行合理猜想。(等于腰长,很容易验证。)(2)当D在B、CZ间时,上述猜想还成立吗?你能就此种情形验证你的猜想吗?3、从特殊向一般转化,探究普遍规律。(1)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广,若将等腰育角三角形改为锐角等腰三角形或钝角等腰三角 形,上述猜想是否仍旧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类似的结论?请作出合理猜想。(DE与DFZ和等于腰上的高线长)。(图2、图3)(2)如何验证(1)屮的猜想?(用截短法、加长法或血积法)(3)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时,DE与DF又将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证明?(图4)图4三、群体参与、合作交流1、以四人为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充分发表己见,形成小组集体意见。2、进行纽际交流,交流猜想结论、交流验证方法等。3、学生概括题屮DE与DF在不同情况下满足的不同关系。说明:这里,教师设计了一个容易激疑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五个由浅人深的问题引起学生深人的思考,并且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作出思考,提出猜想,进行验证"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并教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样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是为了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探究活动屮强调合作,促进了学生在思维品质、人格特征以及解题方法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人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四、反思小结、提炼数学思想1、在问题的解决过稈小,我们是怎样人手的?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根据点D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位置和三角形的形状分类;在无图形的几何问题中往往需分情形分类讨论)2、在证明过程屮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加优越?(血积法较简捷)3、水题可以概括出怎样的一般性的结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Z和(Z差)等于脛上的高线长)4、在解题过程屮运川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特殊到 一般的思想等。)五、类比迁移、引屮拓广应用木题的解题方法和结论,尝试解决下列问题:问题1:如图5,在矩形ABCD屮,AC、BD交于O,P为AD±任一点,用丄川°于点E,PFLBD于点f°1、若AB=3,BC=40求PE十PF的值。2、若AB=a,BC=bo求PE+PF的值。3、若AB+BC=8,求PE+PF的最大值。反思:木题和上述例题有何联系吗?(题屮包含例题屮的基木图形,如图6)问题2:如图7,正的边长为2,AD是BC边上的高线,点P为AD±任意一点,求PD+PE+PF的值。 图7木题作为一种特殊情形,很容易求出PDIPE+PF的值就是高线AD的长。以此题为背景,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下列结论:1、当点P为正内任意一点时,求PD十PE十PF的值。(如图8)2、当点P为正AABC外任意一点时,求PD、PE、PF三者满足的关系。(如图9)分析:1、如图8,连结AP、BP、CP,贝I」■丄Pt¥-BC222■*朋(PQ"Z/Y)■丄刖丄2所以PD十PE+PF二h(这里h是正三角形的高线长,下同)2、应分成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点P在4叱一边和另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所围成的区域内时,如图9,连结AP、BP、CP,贝IJ爲uc★爲up.•坊■臥Q 二丄ABh¥-ABPK^-BCPF¥-ACPD2222-A^(h+P&)■上心卩6M)即22a*+PK-PD+PF,:.PD^pipm(2)当点P在山*册一边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0,同法可推出PD+PE—PF=h(此时PD=0).图10(3)当点P在®咤某两边延长线所夹角的内部时,如图11,同法可得PE—PD—PF=h图11说明:学生经过白己的主动探索、实验,发现了重要的结论,这是对学生主动参与精神的激励,能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究成功后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经过组内和组际的交流,能使学生各白得到不同的收获,同时能使学生感悟到“面对新问题,联想I口知识,寻找新IH知识Z间的关系,揭示知识规律,获取新知"的探究方法和策略,使他们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屮去。实施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改苹的必由之路。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丁教师能否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进行合理的引导。在新课程实施过程屮,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探 究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探究风气,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欲望,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