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

ID:49915565

大小:64.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3-05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_第1页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_第2页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_第3页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_第4页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卷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孔子“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字,应当说与《论语·学而》篇中“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涵义相同。翻检相关经学文献,“和而不同”的“和”也与周代基于礼

2、原则的“和顺”“协和”“和睦”等意思相近,没有多少异议。朱熹《论语集注》谓“和者,无乖戾之心”,把“和”与“乖戾”对举,也能说明这一点。至于《国语·郑话》中史伯讲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则是指自然事物诸元素之间的“调和”,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和”不是一回事儿。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与史伯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两个不同的命题,适用的领域也不一样。前者适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讲人际关系的;后者适用于自然领域,主要是讲不同物质的配合或共同作用的,因此,作为概念而不是语词,这两个“和”是不能等同的

3、,也是不能互换的、另外一中庸里有“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说法,然而子思之学已开始向心性之学转化,因此对“和”字的理解还当“以孔解孔”。先秦文献中讲的“同”,很多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共同点”或“相同的目标”。就人际关系而言,“同”与“和”不是对立关系.并且常常是有着正向联系的,孔子本人就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他所反对的“同而不和”的“同”.只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这一点是应当明确的。“和而不同”的“不同”.仔细分析起来,应该包括“非原则性的不同”与“原则性的不同”。对于非

4、原则性的不同,容易通过“求同存异”而达到“和”。而对于原则性的不同.则不易做到“求同存异”,要达到“和”就比较困难。孔子曾指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者”才能够公正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厌恶应当厌恶的人。由此可知。孔子心中的仁者不会以求“和”为由回避矛盾。从孔子一生的言行看来,如果出现了原则性的“不同”的情况。他不会以虚假的、表面的平衡来掩盖矛盾,更不会“委曲求和”。有人提出,孔子的“和而不同”包含着微言大义,也应当能够像《诗经》那样被用于“赋诗言志”。虽可能存在纰漏曲解,却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丰

5、富与发展。此说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说,涉及到比较关键问题的时候,还是应当把具体涵义说清楚为好,不是表述什么内容都适合用这种赋诗言志的方式的。大概正是因为人们解读经典时滥用了这种赋诗言志、类比推理的方式,一些人对“和而不同”涵义的阐发脱离了孔子的整体思想,没有善恶美丑,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同”与“不同”,这种缺乏联系与整体认识的观点,显然没有把握孔子学说的精义。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正确理解孔子讲的“和而不同”,对于恰当处理不同性质的人际矛盾与冲突,以及建立不违背道义原则前提下的协同、合作关系

6、,都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的。1.下列有关“君子和而不同”一句中“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相关经典文献可以证明,孔子“君子和而不同”中“和”的涵义与周礼原则中“和顺”“协和”“和睦”等意思接近、B.史伯讲的“和”与孔子讲的“和”是两个不同的命题,适用于不同领域,作为概念,两个“和”不能等同,也不能互换。C.朱熹在解释孔子的《论语》时,将“和”与“乖戾”对举,从侧面证明了孔子“和而不同”中“和”是“和睦”的意思D.子思在《中庸》中有关“和”的解释,背离了孔子“和”的涵义,走向了唯心的倾向,“和”字

7、的理解还当“以孔解孔”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反映出他有很强的原则性,在是非曲直很明确时他始终能够遵循这一准则。B.先秦文献中讲的“同”,在人际关系的角度上与“和”不是对立的关系,都可理解为“共同点”“相同目标”。C.“求同存异”体现了人际关系中“同”与“和”的正向联系;如果“不同”的指向是非原则性的,容易通过“求同存异”达到“和”D.孔子心目中的“仁者”不会为了所谓的“和”而去掩饰人际关系中原则上的“不同”,更不会“委曲求和”。3.根据原文的内容.

8、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微言大义和“赋诗言志”的方式去解释孔子的“和而不同”,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其纰漏曲解尚可接受。B.正是因为人们解读经典时滥用了这种赋诗言志、类比推理的方式,一些人才对“和而不同”涵义的阐发脱离了孔子的整体思想,没有准确把握孔子学说的精义。C.由于缺乏联系性与整体性认识观,一些人对孔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