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呼吸内科患者吸氧知识宣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呼吸内科患者吸氧知识宣教呼吸困难是呼吸科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根据病情常要接受氧疗。吸氧是改善缺氧症状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但是不少人对吸氧的认识和使用方法上产生诸多误区。有的人认为现在空气不好,定期补氧可以清醒头脑、提高智力水平;有的氧气产品在广告中宣称,经常吸氧不但能消除疲劳、振奋精神、保健身体、益寿延年,而且能医治近百种疾病。氧气真的有如此神奇功效吗?其实医疗中使用的氧气属于药品,是为了特定的健康需求而输入的。通常吸氧方式有两种:一、鼻塞法分单孔、双孔两种优点:比导管更为简便、舒适,更易被接受;缺点:易脱落、需固定鼻塞。二、面罩法优点:简单、方便,不会造成对呼吸道瓢膜的刺激,可用
2、于张口呼吸的患者;缺点: 对进食、饮水、服药、谈话、口腔护理造成不便。那么吸氧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在操作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而后使用,停用时应先拔除鼻塞,再关闭。氧疗过程中需调节流量时应先分离开鼻塞再调节流量,以免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氧气进入呼吸道前需经湿化瓶湿化。输氧过程中要定期观察氧疗情况①观察患者缺氧状况是否改善;②定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并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防止鼻塞堵塞;③定时检查氧流量,以保证正确的给氧量;4及时添加湿化瓶中的蒸馏水。 如果吸氧不正确就会有一些并发症:呼吸抑制常出现在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储留的患者。此类患者的呼吸是靠缺氧刺激呼吸中枢维持的,高浓度
3、高流量吸氧可使缺氧被解除而造成呼吸中枢抑制,因此应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氧中毒是机体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正常情况下肺泡的扩张是靠肺泡内不被血液吸收的氮气支持的,当吸入高浓度氧后,肺泡内大量氮气被置换,一旦发生支气管堵塞,氧气被血液充分吸收后,则引起肺泡萎陷或不张。防治方法是降低吸氧的浓度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时对患者应该进行哪些护理?1、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许多患者由于受文化程度的影响缺乏医学知识,对氧疗产生恐惧感,认为吸氧就预示着病情危重,表现为焦虑、恐惧、精神紧张等,情绪不稳定,尤其对初次用氧者主动讲解此次发病吸氧的目的,使患者理解氧疗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
4、方法,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和对生活失望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患者角色,配合治疗。2、运用医学理论做好宣教,消除逆反心理。使患者充分认识不同疾病吸氧的时间、浓度是不同的。低浓度吸氧(吸氧浓度低于50%),一般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的治疗上。在患者慢性呼吸衰竭失去代偿时,吸氧必须考虑血氧分压的适度增加,血氧分压太高可以削弱颈动脉窦对呼吸中枢的反射性刺激,从而减少通气量,有加重二氧化碳潴留的可能。高浓度给氧(吸氧浓度大于50%),一般用于急性呼吸衰竭如呼吸、心跳骤停,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即煤气中毒)呼吸抑制等,这时必须分秒必争地使用高浓度或纯氧进行抢救,但也不宜
5、长期使用。3、消除经验心理,老年患者自作主张,认为自己缺氧,用的越多越快更好,产生依赖心理。长时间接受氧疗对氧气过分依赖,一旦停用主观上感觉呼吸困难,要反复讲解机体缺氧纠正后停用氧气的必要性,使其懂得只有靠自身机体的调节才是维持健康的根本。 4、对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应妥善做家属的工作,寻求社会帮助,使患者在接受氧疗时无后顾之忧,安心配合治疗,树立信心。5、对危重患者及慢性患者要经常沟通稳定情绪,消除变态心理。建议肺心病患者设家庭氧疗,提高生活质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只有掌握氧疗患者不同的心理给予针对性护理,才能使氧气吸入疗法成为临床应用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吸氧方式的等效性比
6、较和选择【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的吸氧方式获得同样效果的氧流量,寻找吸氧量效关系,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正常人群及严重烧伤患者进行分组观察,采用鼻管吸氧、鼻塞吸氧、面罩吸氧等不同的吸氧方式,以不同时间点(休克期、术前、术后)、不断改变供氧流量的方法,监测各种氧疗效果的客观指标,描记曲线,获得不同吸氧方式的量效曲线。结果获得不同吸氧方式流量等效曲线,以及各种状况的适用吸氧方式:(1)在小流量给氧时,三种给氧方式氧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加大氧流量时,鼻塞效果更佳;(2)氧流量改变时,三种给氧方式氧疗效果响应速度依次为鼻塞吸氧面罩吸氧鼻管吸氧;(3)从舒适度、依从性上看,面罩吸氧鼻塞吸氧鼻管吸氧
7、;(4)中等氧流量时,吸氧者感觉最为舒适,氧疗效果随流量增加而增强;(5)应用鼻塞吸氧,当流量为2~4L/min时,约等效于鼻管吸氧、面罩吸氧4~6L/min时的氧疗效果;(6)应用鼻塞吸氧,当流量为较大值时,可获得最佳氧疗效果;(7)当患者出现过度通气和低二氧化碳分压时,需应用面罩给氧,此时对比鼻塞给氧应加大氧流量,以达到满意疗效。结论经过监测获得了不同吸氧方式的量效曲线,为临床护理提供了有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