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800121
大小:960.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3-02
《埃菲尔铁塔沉思.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埃菲尔铁塔沉思张抗抗埃菲尔铁塔从1887年起建,分为三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超级壮观,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直到纽约帝国大厦的出现。它由1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塔的四个面上,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本文在行文上有何特别之处?与常见的游记散文不同,本文把重点安排在由登
2、临埃菲尔铁塔而触发的心理感受和主体思考,从而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采。题目《埃菲尔铁塔沉思》中心词在“沉思”二字上,“沉思”就是感受和思考。因此,从散文的虚与实来看,游览的经过、游览地的景色就是实,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就是虚。本文文眼是什么?游览经过怎样?“沉思”是本文的文眼。由登临铁塔而触发的感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议题。在本文中,作者几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索之中,铁塔仿佛只是触发作者“沉思”的契机和媒介。游览经过: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登塔前:作者对铁塔充满了“无知的偏见和戒心”,对其并没有多少特殊感情和崇敬心理。登塔后:作者思想却发生
3、了巨大变化。“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作者还告诉我们“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这是作者登塔的收获,是铁塔给作者的启示,更是铁塔对作者情感和心理的征服。登塔前后作者心理有什么变化?欲扬先抑的手法,形象细腻的表现了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过程是作者被铁塔魅力所征服的过程,也是作者对铁塔重新认识、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从而含蓄有力得表现了铁塔的独特魅力和强烈震撼力。欲扬先抑:为什么说铁塔是孤独的?一百多年前,埃菲尔铁塔“在一片嘘声里”诞生,它曾被视为“标新立异的怪物”而受到“强烈的排斥和憎恶”。今天,尽管它已经成为巴黎的象征,但依然有众多的人,
4、如登塔前的作者那样的人,对它存有“无知的偏见和戒心”。从这个角度而言,它的确是孤独的。借塔喻人,喻生活中像铁塔一样“高大脱尘而孤独寂寞”的人,卓有建树,但不为人知,不为人容,因而孤独寂寞。埃菲尔铁塔最终不是成为“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巴黎城市的一个象征”吗?那些不为人知、不为人容的“圣贤”,最终不也成为受人景仰的人吗?作者这样写铁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你知道有哪些如铁塔般的人吗?凡•高创“日心说”的哥白尼丰富发展哥白尼学说的布鲁诺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的斯蒂芬逊自投汨罗江的屈原还有柳宗元、苏东坡、王安石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有在哲学,艺术,政治上有杰出成就
5、的伟人,无不具有孤独而忧郁的气质。”作者由登临埃菲尔铁塔悟得的哲理是什么?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任何一种事物,你没有接近,你便没有权利轻视;而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和在萌生之初都会受到保守势力的排斥憎恶。作者想表达一种深沉的见解:人类啊,不要被自己的无知与偏见束缚住对外界正确认识的双眼与大脑。本文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感悟的?感受的丰富性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敏锐的感觉,甚至错觉和幻觉,全方位、多角度地写自己登临埃菲尔铁塔的所见、所感和所思。运用大量的修辞: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移情技巧的运用:把对某人的态度或情绪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或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移
6、到客观对象上。语言形象幽默,如用“透明的铁盒子”“蓝色的梦想”等形象化的用语,以代替电梯、蓝天等司空见惯的说法,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和形象性。你读了这篇散文,得到哪些启示?埃菲尔铁塔这个形象启示我们,当你因为独树一帜而遭受误解、甚至排斥时,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耐得住生命的寂寞,用坚韧和宽厚去对待他人的误解和排斥。正如周国平所说:“一个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 作者对埃菲尔铁塔认识的变化还启示我们,对待生活中那些特立独行的先锋人物,应当宽容,尊重,关怀,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的
7、发挥。正如张抗抗所说:“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沉思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大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
8、人类的大明智。——余秋雨《废墟》废墟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