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直流及低频电疗法.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直流及低频电疗法王秋纯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直流电疗法一.概念方向、强度、电压不变的电流称为直流电。应用直流电作用于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直流电疗法。它是离子导入疗法和低频电疗法的基础特点:电流小,电压(80-100v),方向不变常用稳恒电流二.有关的理论知识1.离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原子阳离子:K+,Na+,Ca2+,Mg2+(阴极)阴离子:Cl-,HCO3-,PO42-(阳极)2.无极分子和有极分子(偶极子)——分子不带电性无极分子:分子的正负电荷的中心重合时,正负电荷相抵消而不呈电性。有极分子:分
2、子的正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时,一端呈正电性,一端呈负电性。(偶极子)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凡在水溶液中能够电离和导电的物质,称~,反之,称非电解质。含水分越多的组织,其导电性越好。优良导体:脑脊液,血液,淋巴液,组织液良导体:肌肉,肝脏,脑,肾不良导体:结缔组织,干的皮肤、脂肪、骨绝缘体:头发,指甲4.电离物质溶解于水中能够离解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和带负电的阴离子,如NaCl溶解于水中分解为正电Na+和带负电的Cl-5.电解电解质溶液在直流电作用下,阴,阳离子分别向阳,阴极移动,从电极上失去或获得电子
3、变为原子或分子直接析出,或再和溶剂发生作用形成产物的过程阳极下有酸性物质阴极下有碱性产物电极(+)水溶液电极(-)Cl-失去电子直接析出NaClNa+得到电子直接析出Cl-+HOH→HCl+OH-←Cl-+Na+→Na++HOH→NaOH+H+阳极溶解阴极4Cl--4e→4Cl4NaCl4Na++4e→4Na↓+2H2O↓+4H2O↓4HCl+O2↑-4Cl-+4Na+→4NaOH+2H2↑6.离子的水化及运动速度在电场中,各种离子的运动速度不同,当距离一定时,离子的运动速度与离子有效半径成反比,包括水
4、化膜在内的半径,Ca2+,Mg2+>K+,Na+,故速度慢,K+,Na+阴极下,而Ca2+,Mg2+阳极下水化膜:厚度与离子的电荷密度有关7.蛋白质电离及其等电点(1)碱性下COOHCOO-Pr+OH-→Pr+H2ONH2NH2(2)酸性下COOHCOOHPr+H+→PrNH2NH3+等电状态:在达到某种酸碱度时Pr羟基释放的H+相当于NH2-所释放的H+,Pr即形成PrCOOH-的形成,此时Pr正电荷NH3+(NH3+)和负电荷(COOH-)的数量相等,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使Pr等电状态的那种酸碱
5、度称为~人体体液偏碱:等电点偏酸8.电泳和电渗(1)电泳和电渗是直流电通过胶体时同时出现的两种现象。胶体分散剂——均匀的媒质组成(水)分散质——由1-10um的悬浮颗粒组成(Pr为两性电解质)人体内血液、淋巴和脑脊液等体液,在正常情况下为弱硷性,因而蛋白离表面带负电荷正电荷离子被蛋白表面负电荷吸引而分布在蛋白周围,形成一种独特的电荷分布蛋白表面负电荷和这些负电荷所吸引的少数正电荷构成吸附层,吸附层四周的正电荷构成扩散层直流电通过人体时,蛋白粒子及其吸附层响阳极移动,是为电泳扩散层正离子连同其水化膜
6、向阴极移动则为电渗(2)电泳和电渗的结果蛋白胶体的移动影响了蛋白的分布和密度,同时,由于电渗,将使一极下的水分相对增多,而另一极则相对脱水,这些将对生理活动产生影响使阳极下蛋白质密度升高,水分减少,阴极下蛋白质密度减少,水分升高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神经兴奋性有重要的意义三.直流电对人体的生理作用1.对组织兴奋性的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应激性)需要体液中各种电解质维持一定的比例。其关系如下:(1)阳极兴奋性下降,阴极兴奋性升高(2)离子浓度和细胞膜渗透性影响的改变在阴极细胞膜渗透性增高,K+、Na+多,
7、外负内正,易于除极兴奋在阳极下细胞膜渗透性降低,Ca2+和Mg2+多,外正内负,超极化状态2.扩张血管,促进血循环(1)离子移动冲击血管壁的机械作用(2)组织蛋白分解成血管活性肽或胺(3)刺激感觉神经末梢-直接通过轴突反射引起血管扩张3.改变组织的含水量(电渗的影响)(1)阴极下水增多,蛋白质易于吸收水而分解,膨胀,松弛,故软化疤痕,松解粘连,促进消散(2)阳极下水减少而蛋白质增多,组织内渗透增高,减少渗出,易于治疗慢性渗出性溃疡,多汗症.4.改善局部营养和细胞代谢膜通透性的改变,影响膜内外的物质交换,
8、直接或间接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和组织的兴奋性阳极——代谢降低阴极——代谢加强5.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对CNS的作用-可影响CNS的兴奋与抑制中剂量的直流电通过神经,会使阳极下组织的兴奋性降低和组织的兴奋性增高脊髓通电:上行电流:兴奋中枢下行电流:抑制中枢(2)对植物系统的作用-反射性引起某些器官和部位反应(3)改变周围神经兴奋性,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神经再生(4)对皮肤感觉神经的作用-有蚁走感,针刺感,灼痛感(5)对运动神经和肌肉的影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