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701821
大小:1.23 MB
页数:54页
时间:2020-03-01
《小说意蕴探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说意蕴探究【考点解读】1.考查内容: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2.考查形式:主观问答题。3.考查频度:高频考点。考纲要求: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2)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
2、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1、“探究”有三个小考点,而江苏卷的探究重点放在第一小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故形成了自己的“探究”特色:基于文本内的丰富意蕴的探究。2、探究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求的是“广”字,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字。探究题的主要特点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③观
3、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且稍有深度。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要求分点作答。题型例说(一)人物类探究1.探究小说的主人公设问: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谁?(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思路:从题目看,小说着力点;从情节看,是否围绕此人展开(着墨多);从人物看,另一个人只是陪衬此人;从主旨看,是通过此人表现的。2.探究塑造人物的意图设问:请结合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人物形象的作用)思路:(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推动情节发
4、展;(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4)揭示或凸显主旨。3.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1.探究结尾的合理性设问: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处理是否合理?思路:情节结构: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主题:升华主题;人物:很好地展现了人物形象。艺术效果:“空白式”“出人意料式”,引发读者无尽的联想想象,丰富小说的内涵。2.探究情节的必要性设问:有人认为,应该把某某情节删去,你觉得呢?【作者设置某情节,有何意图(作用)?】思路:结构上,与上下情节的关联情节上,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上,表现人物性格,使之更丰满主题上,更丰富、深刻这一情节能很好的表现
5、人物的某某形象;这个情节为下文描写某某作了铺垫;这个情节(结尾)突出了某某主题。(二)情节类探究(三)标题类探究1.探究标题意蕴设问: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思路: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2.探究标题作用设问:文章以这个为题有多重考虑,请结合文本谈谈。结合小说,探究小说标题的作用。思路: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④突出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⑤用手法吸引读者;(双关、象征、比喻、反问、反语)3.标题比较探究(四)主题类探究1.探究意蕴的丰富性(多样性)、深刻性(由表及里)。
6、2.探究作者情感态度设问:对于文章的主题,你怎样看?思路: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弘扬。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③揭示什么人生哲理。④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3.探究文本启示设问:小说给你什么启示?文中的某观点,你是否认同?思路:结合文本观点和主题加以概括阐释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是阅读个性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不同层次考生的解读作品能力的考查。小说的意蕴蕴含于小说的故事情节、环境、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中,从不同
7、的角度审视评价小说,往往可以发现作品蕴含的新的思想内容。【点评提升】2.探讨小说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对作品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感染力的深入体会和理解。一篇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情感,一般来说不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它常常是一种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折射。人文精神还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点评提升】合作探究1、有人认为题目用“父与子”更为恰当,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不认同。(观点)“静流”是文章的情感线索,串联了父子间的
8、情感变化(情节);“静流”更能体现父子间情感“默默变化”的特点(主题);“静流”用比喻手法,含蓄而生动,富有韵味(修辞手法)“父与子”太普通,太过于直白,不能突出故事特点(否定对方)2、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