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案)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三年级教学形式教师张文娟单位澄城县城关一小课题名称学情分析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2.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背诵古诗,对重要的词句能够默写。2.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3.体会诗人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并联系生活获得启示,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到墙壁上、
2、树干上、柱子上有些什么东西呢?(学生说出“某某到此一游”、“某某爱某某”等)2.师:是啊,在公共场所,这是一种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种途径呢。因为古代科学不发达,发表作品不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所以,古代的酒楼、客栈、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得不错的墙壁,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3.师:大家看课题,对照课本上的注释,谁来说说一下课题是什么意思呢?4.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什么。二、熟读古诗,感
3、知大意。1.播放庐山录像。2.说说看录像后的感受。3.大家说得都不错,我们来看看作者眼中的庐山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请大家朗读古诗,对照注译,试着翻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指名翻译古诗。三、体会诗意,感悟道理。1.齐读诗的前两句,思考:作者是站在同一个地方观察庐山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的观察角度不同,每到一处都仔细欣赏。3.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懂,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张开手,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生照做并说看法,师相应
4、板书。横看:多座山峰侧看:一座山峰4.让学生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归纳板书:远处: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处:一座或几座山峰高处: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悬崖峭壁5.讨论交流:(1)庐山到底是什么样?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不尽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2)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当局者清,旁观者迷。”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6.听一听,评一评“盲人摸象”的故事。(1)师说“盲人摸象”的故事。(2)师:大家说说
5、,这四个盲人说得对吗?为什么?(3)看一个人,是只看他的优点呢,还是只看他的缺点?(4)“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这样的事情过吗?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后两句。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横看:多座山峰侧看:一座山峰庐山远处: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近处:一座或多座山峰高处: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头低处:悬崖峭壁作业或预习自我评价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评议一单位:姓名:日期: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