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500684
大小:5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3-02
《中外戏剧发展基本轮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文学的领域里,戏剧曾经占据过最为显赫的地位。1841年,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2811—1848)在《诗的分类》一文中,在对记叙体、抒情休和戏剧体这三大文学休裁的特点作了对比分析之后,称“戏剧诗乃是诗的最高品格和艺术的王冠。”这里所说的“诗”,是“文学”的泛称。别林斯基这席话说明,在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引人注目地崛起之前,戏剧在有文化史知识的欧洲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翻检欧洲几门主要语言的外来语字典,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与戏剧艺术相关的一些基本词汇,如戏剧、剧院、舞台、序幕(或开场)、悲剧、喜剧……它们
2、的词源都来自古希腊语。仔细一想,也不足为怪,因为欧洲戏剧文明的发祥地就在古代希腊。历來的戏剧史家也总是把古希腊的戏剧发生史,当作世界戏剧文明的源头加以考察,并从中归纳出一个带普遍规律性的真理,那便是:戏剧起源于民间歌舞和祭祀礼仪。相传古代希腊的农民在收获葡萄的时节,要举行歌舞狂欢活动,把酒神狄俄尼索斯当作丰收之神加以崇拜,称作“酒神颂在进行这次祭祀仪式的吋候,山50个男子组成歌队,环绕酒神的祭坛唱赞美歌。慢慢地这酒神颂山/纯的歌咏演变为歌与诗的对话,即山一-个人岀来即兴地口占诗句来回答歌队长的提问,出现了鲜明的戏剧因素。
3、到了公元前534年,一个名叫泰斯庇斯的雅典人首次把一个演员引入"酒神颂”的表演之中,这个演员可以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和歌队长对话,戏剧性因素进一步得到加强。但严格意义上的戏剧,普遍认为是从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公元前456)开始的。因为他把演员人数增加到两个,有了两个演员,就有了真止的舞台交流,因此后人把埃斯库罗斯称为“悲剧Z父”。埃斯库罗斯传下七出悲剧,英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悲剧”按古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一说这是因为在戏剧节的头一天要杀一•只山羊给酒神当祭品;一说是当时衣演悲剧的时候,歌队队员们
4、都身披山羊皮作羊人打扮。不管哪一种说法,都说明这人类最古老的戏剧演出是和祭祀礼仪密切相关的。古希腊戏剧的全盛时期在公元前五佢纪。有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称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公元前406)和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5—公元前406)都是在这个世纪里展现了他们的戏剧才华,他们的以希腊神话、英雄史诗为素材的戏剧名作戏到今天还吸引着观众。古代希腊为什么有如此灿烂的戏剧文明?现代学者大都肯定古代希腊戏剧的繁荣与雅典的民主政治有关。在公元前五出纪的希腊,尽管还存在奴隶制度(奴隶是战俘以及被占领区的居民),尽管还存在
5、财富不均的社会现象,但平民,特别是成年男子己经享受了相当的平等政治权利。这种雅典式民主政治制度,有利于人民群众用集体方式来表达与交流自C的思想与情绪,这给需要群体观点参与的大规模的戏剧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保留至今的可容万人的古希腊露天剧场遗址,还能让今人想像到当年戏剧演出的盛况。人类历史上的三大古典戏剧——古希腊戏剧、卬度梵语戏剧和中国古典戏剧,都是在各自的民族文化土壤上生成的,因此也带有各自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附录:中外戏剧发展的基本轮廓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典梵语戏剧柑比,中国古典戏剧更具有世俗的内容。同样是反抗暴虐的悲
6、剧主人公,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是个神话人物,而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是个普通民女。而且可以想像,关汉卿写出的这样一部感天动地的大悲剧,可能有现实的生活依据,Hu通过戏剧的形式把对天地间不公的怨恨之情尽情地发泄了出来。他笔下的窦娥在戏的结尾含冤赴刑时,唱出了在那个时代可以听到的反抗与控诉的最强音:''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來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対《窦娥冤》和《赵氏孤儿》有很高的评价,称“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
7、愧色也”。但在元人的杂剧屮对后I比影响更大的当属王实甫的《西厢记》,它在明、清两代流传极广,I佃五四以后,进步的屮国评论界更是把它作为与封建正统文学相对抗的反封建文学的典范加以肯定,郭沫若在《西厢记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文中,称赞《西厢记》“是有生命之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西厢记》的思想上的突出意义是在于以爱情自山的精神来挑战封建礼教的束缚。它的戏剧冲突是在一•对恋人莺莺和张生以及帮助他们相爱的丫环红娘与阻挠他们和爱的老夫人之间展开的。而《西厢记》的文采更是让人称道。如《酬简》一折开头写张
8、生急不可耐地等待莺莺來幽会,用了“风弄竹声,只道是金珮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來”等诗句,就把张生的急切心情生动地描画了出来。中国古典戏剧中与《西厢记》构成双璧的,是明人汤显祖的《牡丹亭》。汤显祖是一位举起“至情”的大旗的戏剧家。他在《牡丹亭记题辞》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