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274845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9
《怎样才是美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怎样才是美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的主题3《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的第1课《怎样才是美》。新教材的编写的其中一个特点力求突出重点,立足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自我寻找教育题材,自我升华,而且《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深入浅出,从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怎样才是美。审美是生活的一种技能,学会审美,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立足于社会。教材的活动安排创设了体验外在美和内在美的情景,模拟现实社会中体验美的行为,从
2、而建立健康的审美观,来指导日后的生活。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发现美,知道外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对任何人都非常重要。(2)、能力目标:建立与青少年年龄相适合的健康审美观,用以指导未来的生活。(3)、情感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良好的行为举止要在生活的细微处养成的道理。3、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是建立正确的、客观的审美观。难点是从外在美升华到心灵美把两者融为一体的过程。4、教学准备:了解学生在追求美方面的各种表现。二、说教法学法:随着电视电脑的深入,他们的眼界越来越宽,审美标准
3、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对于服饰、打扮方面,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多种渠道知道的不少,这对让学生感受外在美提供了地域性的材料,我在设计《怎样才是美》一课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用动画片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直观的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新课标里倡导的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中,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选择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也是特色之一,究竟怎样才是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身边的小事图片换位思考去感受生活,体验心灵美的社会地位。我们除了可以利用教科书提供的大量课程资源,还应该充分搜集其他各类资源,《课程标准》
4、指出: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利用信息技术从网上搜集了有关材料来辅助我的教学。三、说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播放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对比动画中的人物,唤起孩子们对美的一种感受、震撼。今天,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生活,发掘怎样才是美。引出课题《怎样才是美》,这样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二)、体验、引导、发现出示图画“美羊羊”和封神榜中的“苏妲己”通过这两幅图画
5、的对比,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这两幅图画有什么不同,说出学生们心中的美是什么,把自己的看法、感受、体验说出来。在这个环节里,我们要肯定外在美的社会存在价值,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由同学们的发言探讨中过渡到教材29页小美和小丽的故事,她们俩的这些行为到底美还是不美呢?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组探究学习环节,根据教材29页的图画,出示几组类似于插图的图片,换位思考假如你在那样的场合中应当怎样做,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指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
6、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换位思考,每个小组都能指出认为的美与不美的做法。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三)、总结升华,提出希望。《课程标准》规定: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
7、会规范的价值观.最后情感升华,让学生总结什么样的审美观才是正确的,课件出示:外在加心灵等于真正的美(并相机板书)。总结追求美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美不能只停留在外表,我们更应该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展现自己的内在美!!对学生提出希望,希望同学们既有外在美,又有内在美,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少年。(四)、作业设计。结合教材内容,班长给同学们宣布作业,班里开了一个“美丽银行”,让同学们把自己美丽行为存起来,小组进行比赛,两周后在班上的宣传栏上公布。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
8、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