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207659
大小:216.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2-0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3、了解孟子及其政治主张。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指易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地利:地理形势。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一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古义:外城。今义:姓环而攻之而不
2、胜:环,围。而,表转折,却。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译文;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到天气时令的战机,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城墙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泛指粮食。多:充足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
3、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团结。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古义:限制。今义:地域以:凭,靠。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固国:巩固国防。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畔,通“叛”,背叛。
4、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译文:所以说: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中心论点?又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二读课文,明确结构天时而环攻之地利不如不胜举例证明论点一:
5、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攻城一方而言)攻城:守方守城:城高池深兵革利米粟多守方地利攻方委而去之人和不如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守城一方而言)第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讨论(第四段)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从反面论证,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同时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
6、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有很强的说服力。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4、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主旨讨论: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三读课文,把握主旨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