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205633
大小:871.0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20-02-01
《神经和肌肉生理.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章神经和肌肉的生理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机体的功能活动会随着体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肢体→伤害性刺激→屈曲眼→强光照射→瞳孔缩小血管、汗腺→气温升高→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这些改变通过神经和肌肉活动来完成第一节兴奋性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兴奋性:机体或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一、刺激概念: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条件的变化灰尘→眨眼气温升高→出汗膀胱充盈→尿意触电→肌肉收缩感染细菌病毒→机体发病环境的变化→形成对机体的刺激刺激的种类:物理刺激---声、光、电、机械等化学刺激---酸、碱等生物刺激---细菌、病毒等社会、心理因素刺激---语
2、言、文字、思维刺激的三要素:任何刺激要使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时间变率阈强度:又称阈值或刺激阈,是指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刺激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有效刺激兴奋与阈强度的关系:兴奋性=1∕阈强度阈强度越小,兴奋性越高阈强度越大,兴奋性越低阈强度的大小,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二、反应概念: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出现功能活动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兴奋和抑制兴奋:相对静止→活动状态抑制:活动状态→相对静止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刺激的性质不同,反应不同: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
3、腺素→心脏兴奋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心脏抑制寒冷→皮肤血管收缩温热→皮肤血管扩张刺激的性质相同,强度不同,反应也不同一般的疼痛刺激→兴奋反应剧烈的疼痛刺激→抑制反应CO2浓度轻度升高→呼吸加快加强CO2浓度过高→呼吸反而减弱减慢,甚至停止刺激的性质和强度的刺激,功能状态不同,反应也不相同同一种食物,饥饿→兴奋饱食→抑制同一事物的反应,心情不同,反应也不同。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生物活细胞无论是处于安静状态下还是活动过程中,都存在着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借助不同仪器,可以将不同器官的电变化纪录下来。例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点图等。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包括:安静状态下的静息电位活动
4、状态下的动作电位一、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一)静息电位概念: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的表面膜两侧的,故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都表现膜内电位低于膜外,把膜外电位规定为零,膜内电位即为负值,静息电位用膜内电位表示,所以,静息电位是负值。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在﹣50~﹣100mV之间。(一)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两个前提条件:1、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正离子Na+浓度为细胞内的12倍细胞内正离子K+浓度为细胞外的30倍2、细胞膜在安静状态下对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对K+的通透性大于Na+K+驱动力:K+浓度、电位势能。基础条件:安
5、静状态下膜对K+有通透性,K+外流①钾外流,带负电的蛋白不能外流,使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②当促使钾外流的浓度势能差同阻碍钾外流的电势能差相等时,钾跨膜净移动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这个电位差称为K+的电化学平衡。极化:静息电位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外正内负状态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也称为除极化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一)动作电位概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一个适当刺激时,其膜电位发
6、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短暂可逆的、扩布性电变化称为动作电位。上升支去极化(-70到0)超射(0到+30)下降支复极化(+30到-70)(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细胞受剌激时,迅速增加Na+电导动力:Na+在很强的电化学驱动力作用下,形成Na+内向电流,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超射:膜外Na+较高的浓度势能,Na+在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时仍可继续内移,出现超射。阻力:内移的Na+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的Na+静移动为止;这时膜内所具有的电位值,理论上应相当于根据膜内、外Na+浓度差代入Nernst公式时所得出的Na+平衡电位值。动作电位降支:Na+通道失活,Na+电导减小形成峰
7、电位降支,同时K+电压门控性通道的开放。在膜内电-化学梯度的作用下,出现了K+外向电流,使膜内电位变负,加速了膜的复极,参与峰电位降支的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主要是Na+大量内流形成;下降支主要是由于K+大量快速外流形成。三、局部兴奋特征:不表现“全或无”特征;不能向远处传播,只能以电紧张的方式,使邻近的膜也产生类似的去极化。电紧张扩布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衰减;电紧张电位(局部兴奋)没有不应期,一次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