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化制药 第五章 核酸类药物.ppt

植物生化制药 第五章 核酸类药物.ppt

ID:49204922

大小:829.00 KB

页数:71页

时间:2020-02-01

植物生化制药 第五章 核酸类药物.ppt_第1页
植物生化制药 第五章 核酸类药物.ppt_第2页
植物生化制药 第五章 核酸类药物.ppt_第3页
植物生化制药 第五章 核酸类药物.ppt_第4页
植物生化制药 第五章 核酸类药物.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植物生化制药 第五章 核酸类药物.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章核酸类药物第一节概述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98%分布于细胞核,其余分布于核外如线粒体,叶绿体。主要分布于细胞质(90%),剩余10%位于细胞核。(deoxyribonucleicacid,DNA)(ribonucleicacid,RNA)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携带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个体的基因型(genotype)。参与细胞内DNA遗传信息的表达。某些病毒RNA也可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碱基戊糖核苷磷酸核苷酸核酸类药物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核酸、核苷酸、核苷以及碱基的统称。除了天然存在的碱基

2、、核苷、核苷酸外,它们的类似物、衍生物或这些类似物、衍生物的聚合物也属于核酸药物。一、RNA的制备(一)材料的选择与预处理制备RNA的材料要选择含核酸量丰富的组织。RNA的含量和细胞的活跃程度有关,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其核酸的含量也相应地较高。第二节核酸类药物的一般制备方法组织匀浆沉淀物(DNA、蛋白质等)上清液(RNA等)残留物(DNA等)酸提取液(RNA)碱处理酸处理残留物脂溶性物质有机溶剂处理残留物酸溶性小分子冷酸处理1.酸处理法将经酸和有机溶剂处理后的残留物用1mol/L的过氯酸液于4℃下处理18h,从中抽提出RNA

3、,沉淀部分再用0.5mol/L的过氯酸液70℃下处理20min提取DNA。此法的缺点是有些材料的DNA在冷过氯酸抽提时被少量提取,从而使RNA部分中混有少量的DNA。2.碱处理法将残留物用1mol/L的NaOH溶液于37℃处理过夜,则RNA被碱解为碱溶性核苷酸,DNA不溶解。加入过氯酸或三氯乙酸使溶液酸化,至酸浓度为5%-10%,此时,RNA的分解产物溶解在上清液中,DNA等则被沉淀下来。此法的优点是RNA和DNA分开得较为彻底,缺点是RNA中还含有其他含磷化合物,如磷肽,磷酸肌醇等。(二)提取与纯化1.提取(1)乙醇沉淀法(2)

4、去污剂处理法(3)酚法2.纯化(1)密度梯度离心法(2)柱色谱法(3)凝胶电泳法(三)含量测定定磷法(1)核酸样品用硫酸消化,将有机磷转化成无机磷;(2)制定定磷标准曲线;(3)测定回收率和样品总磷量。(NH4)MoO4+H2SO4H2MoO4+(NH4)2SO4H3PO4+12H2MoO4H3P(Mo3O10)4+12H2OH3P(Mo3O10)4Mo2O3•MoO3(钼蓝)定糖法Vit•CRNA中的戊核糖可在盐酸的水解作用下游离出来,进一步形成糠醛,然后与地衣酚反应,反应物程鲜绿色,在670nm有最大吸收峰。二、DNA的制备材

5、料的选择与处理2.提取与纯化3.含量测定(1)定磷法同RNA(2)定糖法又称二苯胺法,在酸性溶液中,将DNA与二苯胺共热,形成蓝色化合物,该化合物在595nm有最大吸收。当DNA浓度在20-200ug/mL时,光吸收度与DNA浓度呈正比。三、核苷酸、核苷及碱基的制备(一)制备方法1.直接提取法2.水解法(1)酶水解法(2)碱水解法(3)酸水解法3.化学合成法4.酶合成法5.微生物发酵法光合磷酸化法制备ATP的工艺流程5′-AMP[溶解,混合]Na2HPO4,Tris,PMS肌激酶,ATP(引子)混合液反应液ATP粗制品上清液滤液A

6、TP成品ATP沉淀洗脱液(含ATP)吸附物流出液[光合]叶绿体pH3,1-1.5h[沉淀]三氯乙酸10℃以下[提取]乙醇10℃4-5h[干燥]乙醇,乙醚减压[去阳离子]732树脂pH6→1→2[除热源、沉淀]硅藻土、乙醇[去杂质]蒸馏水、硅藻土[洗脱]NaCl溶液pH3.8[吸附]NaOH,717树脂pH6.5-7ATP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在生物体内,ATP广泛参与各种生化过程,除参与核酸形成外,主要起着供应能量和磷酸基团的作用。ATP除了作为危重病人抢救的辅助药物外,还可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心肌炎、冠状动脉硬化、进行性肌肉

7、萎缩、再生障碍性贫血、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中心性血管痉挛性视网膜脉络膜炎、风湿性关节炎、耳聋、耳鸣等有一定疗效。第五章酶类药物第一节概述一、酶类药物发展简史酶类药物是直接用各种剂型的酶以改变体内酶活力,或改变体内某性质生物活性物质和代谢产物的数量等,从而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1926年,Sumner将尿素酶结晶是药用酶工业化的起点。1952年,Innerfield首次将结晶的胰蛋白酶用于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真正揭开了酶在医疗应用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到从微生物发酵液中获得大量的酶。70年代后,开始利用人的某些组织细胞

8、培养技术和基因工程手段来获取有关的酶,使酶类药物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对酶类药物的要求1.药用酶应在生理环境(pH中性)下具有最高活力和稳定性。2.对其作用的底物具有较高的亲和力。3.在血清中半衰期较长。4.要求纯度高,特别是对注射用的酶类药物纯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