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187525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9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1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设计·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使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我对教材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知识进行了适当的重组与加工,力求给学生提供研究、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自主“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促使学生在自主中求识,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索中发展。·对教学内容的认识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会更好地体会一
2、题多解的的妙处,更好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其它图形奠定基础。1.教材处理基于设计理念,我打破了教材的的知识结构,构建成一个新的教学程序,分为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这两部分。本节课是等腰三角形的入门课,由于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学生会画等腰三角形,于是在本节教学之前适当地渗透了尺规作等腰三角形的操作知识,这样整合教材力求达到以下三个目的:(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过程中,使学生经历观察、推理、实验、交流等教学活动过程。通过亲身体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观念,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发展。(2)转
3、变教学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放手让学生探究、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究的全过程。(3)能充分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符合学生思维的规律。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计算。数学思考: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解决问题: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
4、的观察、发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1.重点与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探索方式,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达到使每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的。1.教学手段1.通过电脑的演示,使书本图形“动”起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主
5、动参与的意识、提高效率。2.学生从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板上获取等腰三角形,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实践操作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1.欣赏一组美丽图片2.问题:这些图形你熟悉吗?有没有你感觉亲切的图形?3.引出等腰三角形定义4.写一写 演示图片,学生观察,从中抽象出等腰三角形师生共同定义等腰三角形变换图形位置,写出等腰三角形的六元素 由现实中实际问题入手,设计问题情境,引出本课主题 诣在培养学生从不同位置准确识别等腰三角形活动2:动手实践 增强体验1.动手操作:用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剪一个等腰三角
6、形。(只剪一刀)2.想一想:(1)剪出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并指出其中的腰、底边、顶角、底角。(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除两腰重合外还有没有重合的部分?并指出重合的部分是什么? (3)由这些重合的部分,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学生动手剪纸、观察,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此处教师提出:尺规作图作等腰三角形,然后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给出画图方法。 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3:尝试发现 探索新知1.归纳:等腰三角形的2.符号
7、语言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完善归纳出性质1和性质2.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从折纸中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3.完成证明 (2)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和清晰度。(3)学生归纳的全面性。(4)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识。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教师的引导,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品质。活动4:一题多证 拓展思维1.证法欣赏 abcd 方法: (1):作顶角 的平分线ad。(2):作底边bc的中线ad。(3):过点a作 于d。 2.三线合一的具体应用3性质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证明思路,在完成
8、性质1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