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069021
大小:120.64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2-27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孔乙己》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全文不到3000字,却意蕴丰厚,主旨深远,用精炼深刻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身体上四体不勤、生活上穷困潦倒、精神上迂腐不堪、社会上备受欺凌的读书人形象,描绘了围绕在孔乙己身边的各阶层人等麻木不仁、冷漠无情、残酷绝情的嘴脸,再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人与人之间病态扭曲的人际关系,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
2、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小说以“咸亨酒店”为社会背景,从12岁的小伙计“我”的独特视角,将与孔乙己有关的若干生活片段连缀起来,让孔乙己在“咸亨酒店”这样一个“社会小舞台”上集中展现了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让人读来不胜唏嘘、心生悲凉与同情,并引人深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类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此文与《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一起出现在九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各有侧重地表现了小说的文体特色和绝妙风格,为学生送上了一道“小说阅读与品鉴”的精彩盛宴。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鲁迅
3、先生的作品接触比较多,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故乡》到《孔乙己》,学生对鲁迅文章的风格是比较熟悉的,但因为鲁迅文章意蕴特别深厚、主题非常深刻、语言尤其耐人寻味,所以老师要运用巧妙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扎实新颖的教学环节,才能带领学生深度走进文本,真切感受到《孔乙己》作为鲁迅最喜欢的短篇小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1.走进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作者笔下的孔乙己是谁”这个主要问题。 2.学习方法,了解“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刻画”“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情节中去刻画”“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等塑
4、造人物的方法,掌握“作者如何写孔乙己”这个语文能力。 3.读出深度,领会文章深刻主旨:了解“作者为什么写孔乙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刻画方法。 3.探究深刻主题。 4.品味精辟语言。 教学创意: 自主学习,深度探究;小组合作,智慧碰撞;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汉字导入新课:出示“举”的篆书字形,了解“举”的含义,引出对“科举制度”的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举”字的本义是什么吗? 明确:分析字形,得出结论:“举”的字形表示的意思是“人
5、将房梁高高举起、架在房柱上”的意思。 师:大家调动联想能力,猜猜看,“科举”是什么意思? 明确:科举——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从字面上来理解,在封建社会,一个人如果通过了科举考试,就好像被众人“高高托举”一样,从此人生开挂,走向巅峰时刻。 那么,是不是每一个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都能跻身上流社会,成为“人上人”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孔乙己》,看看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读书人,拥有着怎样的命运。 (设计意图:由汉字“举”导入新课,延伸到对“科举制度”的介绍,一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
6、可以为探究主题搭建桥梁,可谓一箭双雕。) 一、一读《孔乙己》,初探社会环境之恶劣 (一)学生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从文字中了解作者笔下的环境特点。 1.孔乙己生活在哪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鲁镇的咸亨酒店。是一个封建社会末期处于鲁镇一角的小酒馆。 2.这里有些什么样的人? 明确:一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二是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三是酒店的掌柜和十一二岁的小伙计“我”。 3.为什么详细写喝酒人的特点? 明确:暗示孔乙己所出的社会环境是等级分明的:做工的“短衣帮”没身份没地位
7、,只能站着喝酒;有身份有地位的“长衫主顾”,就可以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4.这里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有压迫感——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 令人不快——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单调无聊——我从此便整天地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总之,这里的环境是压抑、灰暗、单调、无聊、阴沉的。 (二)花这么长的篇幅写“咸亨酒店”,作者有什么特殊用意吗? 明确:一是为孔乙己的出场设置了一个非常典型
8、的“社会小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孔乙己是主角,在这里展演了一出人生的悲剧;同时,也有许多配角粉墨登场,为孔乙己的人生悲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