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_教案2 (2).doc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_教案2 (2).doc

ID:49064906

大小:1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8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_教案2 (2).doc_第1页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_教案2 (2).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_教案2 (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2.正确理解“与、而、于、是”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也、者也”等虚词的作用。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讲道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情感目标1.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候应作出正确的选择。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而陶冶情操。学法引导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2.讨论分析讲道理,摆事实之间的关系

2、。3.分析体会本文逐层深入的写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将词、句,写成投影片,用投影。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2.查找工具书,弄清疑难字词,对照古今词汇比较其不同。3.体会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作者介绍。2.划分层次,理出中心论点。3.文白对译,注意字、词、句。4.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二、整体感知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他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改变初衷。因此,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

3、应做到“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三、教学过程1.简介作者。孟子,名何,字子舆,鲁国邻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中国古代关于性善、性恶的学说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章太炎曾将儒家的有关学说归纳为五大派: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习”,即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顾炎

4、武解释说:“相近,近于善也;相远,远于善也。”见《日知录》);荀子主张性恶(他认为人的善念与善行都是伪装的。因为人生来就有名利之欲、饮食之欲,声色之欲,所以一切辞让、忠信、礼义之理都不存在,表面上存在也都是装出来的);杨子(杨朱)主张善恶混有;漆雕开、世硕公孙、王充主张善恶因人而异,可分上、中、下三等。梁启超总结儒家学说有“三义”,他认为:“居乱世之民性恶;升平世之民性有善有恶;太平之世性善”,而孟子则是“传太平世之言”的,所以主张性善。2.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后自读。校音:箪dān蹴cù苟gǒu得不屑xiè恶wù3.看注释疏通词句,完成练习二。4.分析课文。本章为《孟子·告子上》的第十章,

5、是孟子关于培养见义勇为以至于舍生取义的美德的一番议论。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孟子采用的论证方法如下: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提出论点。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巧设比喻,第二句话便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分析论证,层层深入,亦即逻辑推理论证过程(这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作者第一步推理是:虽然生命是我所要想的,但是,因为我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我也不躲避它。这里孟子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的“义”,所说的“甚

6、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得出,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身死,也不做“不义”的事。作者第二步推理是假设推理。第三层:这层只有一句话,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运用的是层进论证法。这句话与上文也是层进关系。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儿”也不屑一顾。这就是“义”的表现,证明“义”在普通人身上的存在。第三段,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俸禄亦不应受之。这一段作者两次举例,反复对比,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四、总结、扩展文章开头以鱼与熊掌巧设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然后采用层

7、层深入、反复对比的论证法阐明为人必须坚守正义,不为苛且偷生的道理;最后通过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的实例对比,批判贪图富贵、追逐虚荣而丧失羞耻之心,有辱于“义”的做法。文中大量使用排偶句,或陈述,或判断,或诘问、反问,宛转勾贯,回环反复,形成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极有意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