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_教案1.doc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_教案1.doc

ID:49064151

大小:27.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8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_教案1.doc_第1页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_教案1.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_教案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赤壁【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教学方法】朗读、研讨。【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二、整体感知:(一)《赤壁》作者杜牧(803~

2、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二)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三、细读品味:(一)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二)2

3、/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四、思考探究:(一)《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4、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二)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五、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

5、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