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011679
大小:163.48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2-27
《燕子专列说课稿范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燕子专列说课稿范文 一、领悟教材、分析学情、确定目标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第六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标"关于这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和"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句、精彩句段".本组课文的单元要求是要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想想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
2、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 中年级的孩子们比较喜欢钻研故事,喜欢有悬念的故事。所以,《燕子专列》这篇课文的吸引力就很大了。如何让大部分学生在小故事中更进一步地学习到其中的寓意呢?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
3、学习方式,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使学生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难点:领会描写恶劣气候和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二、设计理念 一切语文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之上,只有先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流利了,才能够继续进行其它的学习。因此,我采用以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
4、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去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生为主体,选择教法 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正奏响了"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培养能力,指导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
5、要的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1、课外预习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重点,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字词学习将由学生在家预习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习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要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默读,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6、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说起,从专机,专款,专家说到专列。 温总理赶到灾区乘坐的飞机叫————专机;各级财政,单位专门用于救灾的钱款叫————专款;在抗震救灾医疗等方面有专门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专家;专为救灾物资开出的列车————专列。 二、精读课文 (一)感受恶劣的环境 先是学生默读,在书上找出来。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然后是同桌合作学习。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然后交流。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
7、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观看图片,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再次朗读。 (二)政府救燕子 着重于一个词的理解"呼吁",瑞士政府是怎样救燕子的?"立即"说明了什么?通过广播通过电视告诉大伙号召大伙寻找燕子,课文里有个词语叫————呼吁。再设置情景:如果你是电视台记者、广播员会怎
8、么呼吁?让学生现场模拟播音员呼吁。 (三)居民们救助燕子 汇报交流时再抓住两个感人的片段辐射开去,把朗读、想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