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设问的技巧.doc

语文课堂设问的技巧.doc

ID:49005696

大小:23.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6

语文课堂设问的技巧.doc_第1页
语文课堂设问的技巧.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设问的技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文课堂设问的技巧曾有一位老师上《最后一课》,先讲小弗朗士,再讲韩麦尔先生,然后问:“你们觉得韩麦尔老师怎么样?”课堂乱了:有的说“好”,因为他爱国;有的说“不好”,他因个人的私事放假;有的人说“无法评价”,因为看一个老师要看其水平……老师最后说:“告诉你们,这个问题一点儿也不重要,不讲了。”既然不重要,为什么要问呢?归根结底,没设计好。由此可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优化课堂设问。就一节语文课而言,如果说师生间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的话,那么提问则成为构筑课堂教学大厦的框架,是完成《大纲》要求的必要措施,是教师、学生、教材相互交流与

2、撞击的重要教学能力。它如一出戏,同样的剧情,同样的布景,同样的演员,由于导演不同,演出的效果大不一样。究其原因,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如何巧问呢?我觉得以下方法可以一试。1、抓住一点,带动全篇即通过一篇课文表面语言现象,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如讲《变色龙》,老师设计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警官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抓住“变”字时,然后研究其中有没有“不变”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其人“巴结上司”、“欺压穷人”的性格始终不变,再结合课文结尾处,奥的语言“早晚我要收拾你”以及广场上的人“哈哈的大笑”,进一步挖

3、掘“他们为什么笑?,笑的内容是什么?”学生会明白:笑赫留金事与愿违;笑奥楚蔑洛夫变化无常,媚上欺下;笑在那个社会,一人得势,鸡犬升天,进而揭示出在那个社会穷人不如富家犬这样一个黑暗现实。再如《听潮》,抓住一个“听”字,反复设问:“你听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这一问题,一遍又一遍读课文,于是在读中“听”到了三种声音:像诗人沉吟。像打击乐器奏鸣,像千军万马奔腾;理解了大海的三种状态:睡态、醒态、怒态;反映了大海的三个过程:来潮、涨潮、高潮。像这样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的例子很多,如《白杨礼赞》抓住题眼“礼”字,《记一两纺车》抓警句“跟困难做斗争,

4、其乐无穷”中的“乐”字,《七跟火柴》抓线索“为什么以七跟火柴以题”,《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抓“横渡”二字等。2、化繁为简,变难为易鲁迅的《故乡》是一篇不好教的课文,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说,43年的教龄,前30年都失败了。后来终于悟出了一个“变”字,于是在预习时有意引导学生注意:回故乡——悲凉;离故乡——悲哀,然后设问:思想感情为什么摆脱不可一个“悲”字?学生通过反复读书得出,故乡变了,人、物、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变了,故乡变得贫穷、衰败、落后了,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也是一个“变”字,思想变了。这样一设计,繁复的问题简单了,容易了。3

5、、传授方法,揭示规律语文教材不同于其他教材,它是一篇篇文章组成的文选式教材。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这都告诉我们,语文课上要传授方法,揭示规律,才会“举一反三”。如《中国石拱桥》,是讲“桥”还是讲这篇“文”?不少人讲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失败了,因为这不是语文课,是关于“”桥的常识课。如果我们这样设问:“人家是怎样说明的?为什么非举两个例子?”让学生在读中明白,中国石拱桥有两个类别(独拱、石拱);之所以举两个例子,是因为它们不仅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个性,这样大家从中得出认识:举例子进行说明,

6、几个类别就需要举几个例子,所举例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样就是讲的“文”了。4、变换角度,以奇制胜《孙子兵法》中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同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设问,也要善出“奇”招,这样会别有洞天。如钱梦龙老师在上《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借题发挥”这一艺术手法,提出了一个似乎与理解课文全然不搭界的问题:“听说杭州人民正在建议重修雷峰塔,如果鲁迅先生还健在,你认为他会反对还是赞成,理由是什么?”这时有的学生说“反对”,因为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有的说“赞成”,因

7、为重建的雷峰塔是“社会主义”的象征。学生答不到点子上,钱老师稍加点拨:“难道雷峰塔非有什么象征意义不可吗?”一语惊醒梦中人,鲁迅之所以把“雷峰塔”作为“封建势力”的象征,其目的是“借题发挥”。这样换一个角度提问,很好的围绕目标,既抓住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5、化大为小,渐进提问不少语文老师,为了所谓的“把握课文内容”。动辄一个大问题抛出来,弄得学生不知所云,彼此尴尬。其实,不少的课文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结构严密的有序组合体,因此可以化大为小,按课文本身的序构思提问,如《愚公移山》“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

8、?结果如何?”像这样渐进发问,各个击破,学生能轻易了解课文内容。以上主要是宏观把握课文内容的设计方法,从微观品析语言挖掘式的设问,更有不胜枚举的例子。如《卖油翁》中“为什么说‘微颔之,笑而谴之’?”像这些问题的设计,都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