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994280
大小:75.24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6
《彰显文化教育功能提升古典诗文素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彰显文化教育功能提升古典诗文素养 作者/沈萍萍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诗文,具有比较独特的教育功能。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学修养,还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人格、提高审美素养、规范思想意识、增强文学积淀、提升修身养性品质。这就是“古文如灯、古文如镜、古文如水”的最佳注释。 一、古诗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典文学非常繁荣,浩如沧海的古诗文作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路播撒着浑厚与芬芳,各类脍炙
2、人口的佳句绝唱实在举不胜数。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价值。 1.体现在教学价值上,古诗文教学能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曾学习诗词歌赋的话,那势必会陷入词穷理枯、言之无物的境地。换言之,孔子是在强调古代诗歌实为学校教育中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最好材料。而通过对古代诗词作品进行一定量的研读与欣赏,学生就能够从中获得比较丰富的语言材料,还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程度文言
3、美感的培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古代文化负责的态度,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认真研读和学习一些优秀的古代文化作品,尤其是关于唐诗宋词之类的经典文化作品,让他们通过诵读、欣赏、鉴赏和熏陶等方式获得汉语言文学艺术的精华,让他们在含英咀华之中逐渐赢取丰富而又深厚的语言底蕴,从而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论文范文 )此外,笔者根据教育实践和人生体悟认为古诗词等经典内容的训练价值,一方面在于实用,另一方面在于文化。由是观之,对于学生而言,其教学价值实在是非同寻常。
4、 2.体现在审美价值上,古诗文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丰富情感 审美是人类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处于高中学龄的青少年,一方面对美的追求是无休无止的,而另一方面则由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社会思维不够成熟,审美思想比较缺乏,文化积淀不够厚重,再加之情感体验相对空白等多重因素,他们对美的感悟和领会既浅尝辄止又流于形式化。更有甚者,高中生的大脑思维在一定程度E尚未定型,他们看待问题过于直接而又简单化、情绪化,审美心态往往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而显得不甚稳定,如果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引领
5、,在他们身上很有可能会发生审美过程中的一些偏差和错误。从这一角度来讲,运用古代诗词教学来增强审美教育功能,对高中生来说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必要。苏轼“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和郑愁予在《野店》中发出的“是谁传下诗人这行业,在风中点起一盏灯”,都阐述了诗词能够传递审美功能这一道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古诗文教学这块重要园地和有效载体,来正确引领学生的审美走向,积极培养其审美能力,有效提升其审美价值,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新一代。 二、高中古
6、诗文教学的现状 新课标提出了“以发展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并强调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客观存在,古诗文内容的教与学没有得到应有程度的重视与发挥,弱化古诗文地位的教学形势严重削弱了其善施教化的主体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应试教学的负面影响。多年来,高考语文遭受社会指责最多,许多人错误地把板子打在了高中语文教师的身上,而实际上,祸根出在应试教育制度上面,具体而言,就是高考的指导思想、语文试卷内容与模
7、式存在着一些重大问题。既然如此,古诗文教学不免有“殃及池鱼”之虞,不能独善其身。二是由于执教者“重今而薄古”,并且缺乏足够的古诗文修养,教学时自然不够深入和专业。三是如今的高中生性情浮躁,过于实际,对古诗文学习普遍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在缺乏理解的基础上强行记忆,以致产生“背诵快忘记也快”的不良学习现象。这种“应景之教和应景之学”渐渐地把古诗文学习推向愈发受冷遇的教学状态。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 1.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吟诵、识记 许多唐诗宋词及其作者都有
8、许多引人人胜的背景故事,这是开展教学的良好切入点。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加强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它的欣赏、理解与把握。如在教学《虞美人》一词时,可以首先描述李煜这位“皇帝词人”的趣味故事,以及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因为其“爱文不爱武”、“爱词不爱国”和“爱美人不爱江山”的个人秉性,最后落得个“亡国奴”和遭冈禁毒杀的可悲下场。他切身体验了“先王再侯后囚徒”的人生悲苦,在一次又一次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