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989172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6
《化解孩子厌学情绪依我之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化解孩子厌学情绪依我之见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
2、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自由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又反馈到学习中,因此对待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一、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小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厌学孩子的自尊心,对消
3、除厌学行为很有帮助。一旦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孩子的厌学情绪就会越来越重。在这方面,我们要注意一下两点:(一)、不寄希望于一蹴而就厌学的孩子大多经历了无数次内心挣扎,才落得今天这一步。所以,父母和老师不要寄希望于孩子能一蹴而就,否则,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尤其是新的过高的目标,孩子一下子达不到时,就更会有挫折感,伤害自尊心。著名教育家魏书生面对考试只考8分的孩子问:“你下次准备考多少分?”孩子表态:“努力,再努力,争取及格!”魏老师笑笑说:“我看你还是巩固这8分吧,别把8分这个地盘也丢了。”魏书生说,他这绝不是开玩笑,而是不
4、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体现。(二)、基础差就一步一步来厌学的孩子学习基础差,这时候让他一步一步来,从零开始,迈小步,不停步,就会登上高处。一个孩子不会写作文,魏老师就让他用写日记代替写作文。孩子说,日记我也不会写,魏老师说,那你就写一句话。孩子说,一句话我也不会写,魏老师说,那就照我的话写:“今天,我来到某年级某班,成了魏老师的学生。”孩子果然这样写了,第二天交上来,魏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因为孩子就是这样的水平。第二天,魏老师教他写了两句话,第三天写了三句话,第四天写了四句话。结下来,在老师和优秀学生的辅导下,这个孩子分专题练习写作
5、文,如写人物训练“妈妈”,第一天写“勤劳的妈妈”,第二天写“朴素的妈妈”…..魏书生老师通过这种方式来处处呵护孩子的自尊心,这个孩子慢慢喜欢上了学习。二、不能抓住问题孩子的缺点不放问题孩子身上一定有缺点,而且缺点可能还不少。父母和老师如果把这些缺点放大,甚至抓住不放,就可能会对孩子构成严重伤害。相反,如果能尊重孩子的个性,就会把这种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一)、让孩子慢慢改掉坏习惯孩子的缺点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也不要指望他一朝一夕就能改得掉。一个孩子特别希欢吐痰,座位下经常被口水、痰弄的湿湿的,让人很恶心,大家都很反感他。孩
6、子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老师找他谈心,他说:“我也知道吐痰的坏处,可是已经养成了习惯,不吐不舒服,想改又改不了。”老师说:“没关系,我帮你。”老师把这个孩子的座位调到最后一排,让他一个人坐。关照他每天多带一些卫生纸,要吐痰的时候就吐在纸里,放在抽屉了,下课后再丢到垃圾桶里去,并且要一直这样坚持下去。什么时候一点痰都不吐了,就让他搬回原座位。老师和学生都说到做到。老师每天进行检查,对他进行鼓励,不时地在班上表扬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树立他的正面形象。两个月左右,这个孩子就彻底克服了随地吐痰的坏习惯,搬回了原位置。(二)、形成尊重“差生
7、”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活得最不容易的不是校长,不是老师,不是好学生,而是“差生”。他们在学校里每天都要受到批评、嘲讽,大多数课程都听不懂,或者听的不是很懂,外语课如天外之声且不用说,其他课对他来说也都是“外语”。可就是这样,他们每天还要坐在那里耐着性子听。好不容易熬到放学,回家后还要听父母的批评、唠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们怎么能不厌学呢!如果在家里和学校里,都形成尊重“差生”的良好氛围,让他们感到温暖了,那他们就不至于一点点学习兴趣也没有了。怎样才能形成这种氛围呢?关键是做到:既使他们身上有缺点也要尊重他们,把缺点暂时放
8、一放;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予表扬和鼓励。三、注意运用好“暗示原则”小学生的心理特别脆弱,特别容易受到暗示。有鉴于此,父母和老师应当特别注意运用“暗示原则”,谨防伤害他们。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一)、真心鼓励孩子要运用明示和暗示等各种手段,真心鼓励孩子。别看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