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981176
大小:9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2-26
《《分数与整数相乘》——马其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练一练、练习八第1~5题。教学目标:1、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讨论、验证、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和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独立探究的能力和敢于尝试的精神。3、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简便计算的算理。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推导。教学资源:学习纸、多媒体课
2、件。教学流程:一、课前交流师:很高兴能见到江淮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大家下午好!先介绍一下,我是来自西园新村小学的数学老师,今天要和大家伙共同上一节数学课,老师很期待!你们呢?师:上课之前为了增进了解,老师先问几个问题,愿意回答的请举起你的手,我很期待你精彩的发言哟!师:你们是江淮小学六几班的孩子?(六年级就一个班)你们班有多少名同学?(48人)今天都来了吗?(只来了24人或来了一半)“一半”在数学上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分数)师:其实我们今天要一起探究的知识与分数有关(板书:分数),那对分数你都了解哪些?【设计意图:对于初次见面的孩子来说,彼此
3、都是陌生的,尤其是孩子到了高年级之后,回答问题不如低年级学生积极。通过课前的交流,希望能迅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尽快的接受这个第一次见面的老师。在交流当中涉及到班级人数,为了引入今天学习的主题——分数,而让孩子随便说对分数的认识,是为了让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以前知识掌握的情况,也为后面的教学随机改动做好基础。】二、创设情境,教学例1(一)感受意义,揭示课题师:说得真棒!那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问题。国庆节要到了,小芳打算用绸带做些漂亮的绸花装饰班级,增加点节日气氛。这是1米长的绸带(出示课件),据小芳介绍:做一朵绸花需要米绸带(出示),提问:
4、这里的米是什么意思?(突出单位“1”)它有多长?该如何表示呢?(课件演示米)师:如果小芳要做3朵这样的绸花,1米的绸带够吗?你能在图上涂色表示吗?(学生都手操作)教师追问:看来要知道1米绸带够不够,实际就是求什么?(求3个米是多少?)除了画图,你还可以列算式解决吗?学生动手列式,教师巡视。【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图,让孩子了解到1米的绸带够不够实际就是求3个米是多少,为学生列式提供依据和基础,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师:还可以怎么列式?(×3或3×)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列式的?(求3个相加的和,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5、师:说得真好,我们以前学过求几个相同整数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同样可以用乘法计算,你能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很了不起,老师为你鼓掌!师:这两道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对,这也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分数与整数相乘”。(完善课题)【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式子解决问题,通过追问,让孩子们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二)尝试解决,优化方法师:这三个算式你会计算哪个?(学生口述,老师板书)++=(米)师:为什么这样算?(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师:×3你会算吗?自己在草稿本
6、上试一试。算完之后要想一想,我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有困难,可以和你附近的同学商量一下。(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展示学生计算结果:1、×3=++==(米)追问:他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利用加法计算)对这种算法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10个,30个,100个呢?2、×3=0.3×3=0.9=(米)追问:这样计算可以吗?(及时肯定)如果每个绸花需要米绸带,你有什么想法?3、是3个,×3也就是3×3个,也就是米。这里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也是可以的。4、×3==(米)追问:为什么直接用分子和整数相乘?(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有3个这样的3份,也就
7、是9份,所以用3×3)那分母为什么还是10?(单位“1”分的总份数没有变)师:看到你们有这么多不同的算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我们在学习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也要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上面这些方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好说说你的想法。即时训练:教材练一练第1题。(课件出示,先涂色,再列式计算)学生汇报算式并说出用的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对认可其他算法的学生让其谈谈想法。进一步优化方法,明确可以用分子乘整数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算法的多样化,并对学生的方法及时给予肯定,既开阔了视野,打开
8、思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尤其是在这里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教师并没有明确哪种算法更好,这是对孩子意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