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957629
大小:4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6
《语文教学: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一、总体成绩。二、语文方法指导。“勤能补绌”、“贫鸟先飞”、“勤奋出天才”、“刻苦、刻苦、再刻苦”似乎只要努力,一切问题也可以解决。我们做老师的也总教育学生,要善于挤时间,见缝插针地钻时间,把握了时间,就等于把握成功。学生也把大量时间放到学习上来:早上早读,上课听课,中午午读,晚上练习。有的人努力到每天都只剩下教室、宿舍、饭堂三步曲。时间花了不少,但到考试,能取得高分的却廖廖无几,让师生深受困惑。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学习方法的培养,没有形成良好的学
2、习方法,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于是,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授之以渔”的观点,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多么精辟地见解!的确,活的方法总比死的知识有用得多。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但在学生时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步入社会之后,对其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可谓受用一生!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培养。一、统观大局,整体把握“运筹于帷幄,决胜于千里。”语文学
3、习也应如此,对所学的知识,要有整体的把握,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就不会鼠目寸光,毫无头绪。要对全初中的知识大体知道,对本册的内容有整体了解,对每个单元能作出归纳,对每篇课文内容重难点的把握,等等。如学习说明文,就要懂得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分类、说明语言、说明对象的特征等方面整体的把握。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教得流畅,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得踏实,心中有数。二、学会阅读语文是个大课堂,天文地理,无不包容。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博览群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课外阅读,才可以扩大视野
4、,拓宽知识面,启迪思维,增强对语文的感悟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41.博约结合,相互促进就是要根据广搏和精研的辩证关系,把广博和精研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博与约的关系是在博的基础上去约,在约的指导下去博,博约结合,相互促进。坚持博约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精读法等。浏览法和泛读法,是对于大部分阅读作品而言,而精读法则适于品味文中意味深长部分,仔细研读,吸其精华,正确处理好“博”与“精”的关系,不至于广种薄收,或精读于一而漏万;也能改变阅读速度慢,
5、不会快速阅读,也不会略读,任何情况下都逐字逐句和不善于带着问题去读,阅读之后没有什么收获的不良现象。更好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其次,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对所读内容进行比较、鉴别、评价,寻找、筛选相关的信息。2.把握文体,不同对待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技巧,因而产生不同的阅读方法。这要求在语文教学时着重指出,防止学生出现千篇一律读法、抓不住重点,找不到切入点的盲目阅读。如读议论文就应抓住论点、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等方面来分析;读小说就应抓住
6、人物形象的刻画(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故事情节的构思(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及作用、社会环境描写及作用……)等方面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效果。三、学会预习充分的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前不预习,对上课内容完全陌生,无法带着疑问去学,寻找不到重点和难点,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出击,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与精力,而且收效甚差。那么如何进行预习呢?1.全面阅读,了解内容。2.抓住文体特
7、点阅读。3.抓住每篇课文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要求来进行阅读。4.善于质疑,勇于质疑,对不懂或有疑问的用符号记住,到上课时加以解决。4四、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上课应专心听老师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努力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加以解决。并敢于向老师质疑问难,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学习的能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应对突出的内容和重点难点加以做笔记。做笔记是加深对所读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忆,锻炼思维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但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教材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充当录音机的角色,把老师所讲的一字不漏
8、地记录下来;或只让自己的记录与教师的讲述保持同步,而不让自己的思路与教师保持同步,这都是不可取的。五、知行统一就是要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知行统一要注重实践1.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