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951821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6
《云雀的心愿教学设计陈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云雀的心愿教学设计(陈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阅读,感受环境对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所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人物在不同的环境下说话时不同的情感,并感受到森林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了解心愿,设问引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惯19课《云雀的心愿》。同学们,还记得小云雀的心愿吗?指名答(真不愧是小云雀的好朋友,这么了解它的心思!) (出示心愿)会提问题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再读读小云雀的心愿,
2、读出问题了吗?(板书: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指读、齐读。 二、精读课文,夸赞森林。 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老师想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老师还有一句悄悄话要告诉大家: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在读书时,就要很好地思考,不仅字面上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边读边想边思考。这就是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秘诀。)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秘诀读读5——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画出你觉得重要的语句,好好品读品读,还可以与同桌交流一下体会。 学生自由读书,师行间
3、指导。 学生汇报: 为什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谁愿意将你的读书收获与大家一同分享?指名。 第一方面:森林是一座“大水库”。 1、森林就是森林,为什么说是森林水库?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板书:森林水库)(出示第10自然段)指名读。 2、森林是怎样蓄水的呢?谁来说。(通过课件显示蓄水过程,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蓄水原理。) 3、这里有两个词让这段话变得特别有条理,知道是哪两个词吗?(可以„也可以„) 4、指导朗读:谁能读好云雀妈妈的话?先练一练,邀请小组读、大组读。请大家捧起书好好读妈妈的话。(指导读好反问句。评价:你读得多有力啊!听,老师这样读„比较语气。) 5、小结:有了
4、茂密的“森林水库”就可以储存雨水,难怪人们常说“山上多种树,等于修水库。”难怪小云雀会说,森林——(生齐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二方面: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 还有谁愿意将自己的读书收获与大家一同分享。 1、空调器有什么作用?森林是怎么调节温度的呢?(出示第13自然段)哦,原来森林还可以像空调器一样调节温度。(板书:空调器) 2、指导朗读:哪位同学能读出冬暖夏凉的感觉来?你觉得凉快吗?你喜欢这个天然的空调吗?把你的喜欢读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师读第一句、分男女读冬夏句子 3、小结:多么舒服的家呀,!难怪小云雀会说:森林——(生齐读: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森林的作用可真多啊!
5、让我们和小云雀一齐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三、品读感悟,以景促情。(这个过程通过课件展示了大量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风沙、洪水的危害,从而从内心深处明白植树的重要性!)1、可是,你们知道我们美丽的森林现在正发生什么变化吗?(出示第2、5自然段) ①同学们,用你的会读书、会思考的“两只眼睛”读读这段文字吧! 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吗?(师板画:沙漠、洪水) ③指导朗读:能将你所看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吗?(可用风沙声加强感受)自由、指名、生互评。(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我也想读,师范读,生评价。) 2、我们的森林水库呢?我们那冬暖夏凉的绿色家园呢?为什么,为什么变成了现
6、在这个样子!指名说(出示第4、8自然段) ①读一读这些文字吧。 ②知道原因是什么了吗?用“因为„„所以„„”来回答。此刻你的感受如何?(惋惜、心疼、愤怒等)让我们将此刻的心情读出来吧。齐读 四、情感迁移,发出呼吁。 (欣赏图片)没有了森林,眼前的一切多么地可怕,难怪小云雀会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读出了感叹号了,很好!)想不到造成森林消失、洪水泛滥的竟然是我们人类! 1、此时此刻,你想对那些乱砍滥伐的人们说什么? 2、保护地球,人人有责,快站起来吧,对地球村的每一个成员,发出你此刻最急切的呼唤! 同学们真是一群保护环境,关心环保的好公民!让我们和小云雀一起说,森林——实在是
7、太重要了!(齐读) 同学们,保护环境,就是给自己留一份夕阳搁树梢的诗情画意,就是给大家创造一片鸟语花香的恬静安宁,让我们伴随着《同在蓝天下》这首歌一起行动起来,还地球一片清朗美丽吧。 (优美的音乐让课堂氛围得到缓解)板书设计: 20、云雀的心愿(植树造林) 防洪蓄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调节温度植树造林 保护土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