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doc

《论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doc

ID:48946945

大小:3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6

《论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doc_第1页
《论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doc_第2页
《论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doc_第3页
《论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中学生审美力的培养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并且渗透在众多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美育的理论研究固然重要,然而尤其重要的是审美之花是否能够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结果。反观现在,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口号依然高悬在空中,没有落定,缺乏可操作性。因而从这一方面来说,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审美力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同时,只有在美育的具体实施中,美育的理论才可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本文拟在这一方面提供一些思考和实践策略,以期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有效行动。关键词:审美力情感体验直觉联想想象美育虽然并不就是审美力的培养,但是,审美力的培养无疑是实施美育的最重要的

2、内容。一个缺乏审美力的人,再好的审美对象也会被他错过。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费尔巴哈也认为:“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像是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事实上,审美重要的就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力,美育所要着重培养的也是受教育者的审美力。一、审美力的特点审美力尽管与认识力、意志力是相互关联、影响和渗透的,但是,它们还是各有不同的内涵。譬如,运用审美力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欣赏,就不同于地质学家运用认识力对它的研究,也不同

3、于政治家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对这片山河的处理。在这里,地质学家的认识力旨在把握自然规律,政治家则更多地从功利的角度来考虑对象的功用,而审美主体从审美力对壮丽山河的欣赏和观照,是通过这片山河的外在色彩、形式,把握其生动的风貌,再进一步领略其内在的旨趣,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当然,在这种审美观照中也暗含着真理性和功利性内容,但它们已积淀和溶化在感性的形式和情感的愉悦之中,而以情感的满足为特点。这种情感上的满足反映了人与对象之间的一种特有的审美关系。反映这种审美关系的审美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这种审美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以情感为中介的。在审美

4、的过程中,自然无不打上了鲜明的主观印记,经过了某种情感加工的变形的处理。审美力遵循的是主观体验的情感规律,其中虽然有某种客观的依据,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情感规律: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认识力所难解释的,这里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体验的表现,又如“燕山雪花大如席”,也是一种合乎情感体验的夸张。事实上,许多在审美中允许的事情在认识中就不允许。我国传统的京剧中几个小卒代表千军万马,围着舞台转几圈表示行军万里,然而观众并未从认识的角度提出疑义。这表明,在审美中人们并不要求事实的逼真,而是要求某种情感的满足。4审美力表现为一种情感体验的能力,然而却是一种特

5、殊的情感愉悦,既不同于生理快感,也不同于认识性的或道德性的情感体会。从客观方面来说,这种审美的情感愉悦反映了人与对象之间的一种无实质性的观照的审美关系,具有超功利性。在生理欲求关系、认识关系和道德功利关系中,人对于对象都有着某种实质性的要求。而只有在审美关系中,人与对象才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采取纯然观照的态度。从主观方面说,审美的情感愉悦表现了主体特有的情感体验,并在情感体验和审美想象本身,获得一种满足。审美的情感满足在形态上还具有出神入化的特点,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就与对象融为一体了。鲁迅就充分肯定了审美力的情感特征,他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

6、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简言之,审美力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判断能力,这种判断能力是审美体验与审美评价的直接统一,美育就是要着力培养人的这种情感判断能力。一、审美力培养的几个要素具体而言,审美体验又可以分为审美直觉、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而它们在感性的情感体验中又与审美评价相互渗透而合一。(1)审美感知、审美直觉是审美体验的开始审美体验首先就是一种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感知和直觉。人对世界的感觉要靠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由此形成了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而对于审美感知而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诉诸视觉和听觉。黑格尔认为,审美主体“

7、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当然,尽管审美感知以视觉与听觉为主,但是也并不排斥其他感觉的参与。在“民以食为天”而以“吃文化”著称的中国,对审美做了口唇的处理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人们说某一作品好,会说有滋有味;说某一作品含蓄蕴藉,会说回味无穷。“品”字由三口组成,说明是反复咀嚼的结果,于是,艺术欣赏成了对作品的“品味”,有上品、中品、下品或神品、妙品。这种审美的“滋味说”,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味觉美学”。由审美感知而进入审美直觉,就由单纯的视与听而变成了心灵的活动,审美直觉会调动各种于审美有益的感觉,对审美对象进行深刻的体悟

8、。人们在欣赏作品时,经常会说“身临其境”,就是一种审美直觉。(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