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

2-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

ID:48907757

大小:3.96 MB

页数:37页

时间:2020-02-01

2-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_第1页
2-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_第2页
2-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_第3页
2-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_第4页
2-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2-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0-70mV++++++++++++++++++--------------------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记录到静息电的实验示意图静息电位存在的证据:(甲)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外无电位差。(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膜外,B电极插入膜内时,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外间有电位差。(丙)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内无电位差。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概念-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神经细胞-70~-90mV骨骼肌细胞-70~-90mV

2、心肌细胞-90mV红细胞-10mV极化-安静时存在于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状态。超极化-膜内负值加大去(除)极化-膜内负值减小复极化-去极化→极化相关概念产生机制-膜的离子流学说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不均衡分布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性不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哺乳动物神经轴突内外的离子浓度举例:离子的平衡电位平衡电位的计算与静息电位的实验证明①Nernst公式的计算EK=RT/ZF•ln[K+]O/[K+]i=59.5log[K+]O/[K+]iEK≈-90mVENa≈+50mV②Hodgkin和Katz的实验在枪贼巨大神经纤维测得RP值为-77mv,与Nernst公式的计

3、算值(-87mv)基本符合。③人工改变[K+]O/[K+]i,RP也发生相应改变如:轴突管内置换等张Nacl,RP消失(即[K+]i↓→RP↓)静息电位形成机制:细胞膜对的离子选择性通透和离子的吸附作用通透性:K+>Cl->Na+>A-形成阻止K+外流电场力形成促进K+外流浓差力细胞内钾浓度高于细胞外膜外正电荷↑膜内负电荷↑K+外流A-滞留在膜内表面K+外流达到平衡,形成静息电位=关于静息电位的小结1.定义和相关概念2.产生机制:A: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衡B:细胞膜对离子具有选择通透性C:静息电位接近钾离子的平衡电位D:钠泵的生电活动建立和维持膜两侧的离子浓

4、度差关于静息电位的小结3.影响因素A:血钾(相当于细胞外钾)浓度B:细胞膜对钾离子和钠离子的通透性C:钠泵的生电活动水平++++++++++++++++++--------------------++++0-70mV-5540动作电位(锋电位)超射过程上升支-去极化下降支-复极化后电位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AP实验现象!记忆-与AP相关的概念:极化:以膜为界,外正内负的状态。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

5、向变化的过程。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反极化: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的极性反转过程。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一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后去极化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后超极化机制上升支-Na+内流(内向电流)下降支-K+外流(外向电流)后电位-Na+-K+泵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0-70mV-5540++++++++++++++++++------------------Na+K+----+++++

6、+++----K+钠泵K+Na+ATP动作电位机制的实验证据动作电位机制的实验证据阈下刺激阈刺激阈上刺激局部电位:局部兴奋动作电位:可传播的兴奋刺激与膜电位阈电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局部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的小于阈电位的电位。动作电位的相关概念特征:A:是非衰减(疲劳)式传导的电位。B:具有“全或无”的现象:即同一细胞上的AP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C: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自身的特点,与刺激无关(非刺激相关性)意义: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概念:兴奋,兴奋性动作电位的特点和意义特点:A:具有刺激相关性,非“全或无

7、”现象B:电紧张方式扩布C:具有总和效应局部电位阈下刺激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提醒!:1.刺激:①在细胞膜内施加负相电流(或膜外施加正相电流)刺激时,会引起超极化,不会引发AP;相反,会引起去极化,引发AP;②刺激分: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前二者能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AP;后者只能引起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不会引发AP。2.阈电位:是激活电压门控性Na+通道的临界值。即阈电位先引发一定数量的Na+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内流后,再引发更多数量的Na+通道开放,爆发AP。因此,当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导致Na+通道开放与Na+内流之间出现再生

8、性循环。无髓神经纤维-局部电流动作电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