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十三沂水春风.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上文回顾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呢?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论语》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辑的,所以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称呼中透出几分亲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孔子向学生问志。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而对”到“吾与点也)写四个弟子对于孔子的问题做出的不同应答。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篇末)孔子单独和曾皙谈
2、话,说出了自己对前三个人志向的评价。朗读课文概括人物性格本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四个弟子之间的对话,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并注意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志问志-----师长风范孔子的话讲了几层意思?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的什么样的态度?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和蔼可亲、平易近人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循循善诱志问
3、志---师长风范言志---各展抱负第二部分写孔子四位弟子言志,他们各谈了自己的什么志向?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能看出他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侧重强国粗犷鲁莽信心十足,有远大抱负,刚强果决,知难而进,具有政治军事的才能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侧重富民富而后教,礼乐治国,政治主张明确;而语言谦恭,与子路不同。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侧重以礼治邦重视礼治,具有娴熟礼仪,善于应对,善于辞令的专长政治抱负不外乎“礼乐治国”。所言均为国家大事,不曰“能”而曰“愿学”,并且只是“为
4、小相”,态度更谦虚。“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曾皙没有直接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夫子评志子路:哂之对子路有批评,但所批评的仅是他“其言不让”的讲话态度,而对其治国的志向从下面看还是肯定的.《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治其赋,指管理兵役、军政工作).”可见孔子对子路的军政才能是肯定的,只是治国要以礼,而子路本人“不
5、让”,于“礼”略有欠缺(孔子曾说子路对礼义“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冉有、公西华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对于冉求、公西华所言,孔子皆予肯定,特别赞扬了他们既治国且重礼义的态度.三人所言都是治国以礼的事,那为什么孔子对曾晰所言又特别地予以慨叹和肯定呢?暮春而歌的田园生活也是孔子所向往的生活。《史记·孔子世家》载:“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论语·述而》又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行香子·述怀宋代:苏轼清夜无尘。
6、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的这首词,不需任何华丽的辞藻跟描述,仅是最平凡的词语,带出的却是内心真正向往的自由自在生活。夫子喟(kuì)然叹曰:喟然:长叹的样子。“吾与点也!” 与:动词,赞成,同意。不但盛赞,而且喟然有感慨。盛赞,是由于曾皙所描述的太平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为孔子正经历“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过“道不行,乘桴(fú,小筏子)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设想,抱有“君子固穷”(君子在处境困窘时还能坚持自己的德操
7、。见《论语·卫灵公》)的态度。曾皙的志趣,与孔子正相投契。孔子对曾点想法的赞同,可以有这样几种解释:孔子虽热衷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曾点“知时而不为政”的想法与他现在的想法相同。“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曾点描绘的暮春而歌的盛世气象,与孔子追求的盛世相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曾点描绘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志问志---师长风范言志---各展抱负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