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737643
大小:1.64 M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1-21
《米_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课件_.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CivilWar,U.S.)(美国内战)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4月~1865年4月)知识要点:一、南北战争的起因二、南北战争的进程三、南北战争的性质与意义四、林肯的贡献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劳动力(原料市场)黑奴制的存废问题焦点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焦点一、战争的爆发3.导火线:一、战争的爆发1.原因:19世纪中期,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1861年,林肯就任美国总统2.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战争初期:一、战争的爆发《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战局的扭转1862年,相继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了民心、增强了实力
2、。1、起止时间1861年——1865年二、南北战争(美国内战)进程开始标志:结束标志:2、战争局势的转变(1)为扭转了战争的局势,林肯采取的措施(2)内战的转折点——1861年,南方挑起内战。1865年,内战以北方胜利而结束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时间:内容:作用:转折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宣言规定,自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诸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调动了广大人民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使战争的局势形式开始有利于北方。1865年4月14日晚,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遭南方派遣的杀手—演员蒲斯刺杀身亡。但林肯领导美
3、国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美国历史的发展,一百多年来,一直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性质和意义1.性质:2.意义: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扫清资本主义发展又一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一、内战爆发:1.原因:19世纪中期,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2.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3.导火线:林肯就任总统二、内战进程(1861~1865年)1.开始:1861年,南方挑起内战2.转折:《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3.结束:1865年,以北方的胜利而结束三、战争性质和意义:1.性质:美
4、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2.意义:1)废除了奴隶制度;2)扫清了内部障碍3)为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希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半奴隶”指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度“半自由”指北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林肯的主张:探究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北方为什么能够最终获胜?1、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人民的广泛支持,军队英勇作战;2、北方力量比较强大;3、林肯在战争中领导正确,贡献巨大等北方南方州数22个11
5、个人口2100万900万(近400万黑人奴隶)工业生产占全国比重90%以上约10%战争性质正义非正义准备不足充分探究二:内战初期南北双方实力对比探究三为什么说“美国历史上,林肯(AbrahamLincoln)必将与华盛顿齐名”?评价林肯。1、林肯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内战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成为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探究四:关于美国南北战争与独立战争的比较①从背景上看:②从性质上看:③从阶段特征看:④从影响看:独立战争是由于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利坚民族与宗主国英国的矛盾激化。而南北战争是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激化
6、导致。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独立战争兼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南北战争则带有内战的性质。独立战争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处在资本主义在世界确立时期;而南北战争则处大机器生产阶段,处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进一步巩固时期。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外部障碍,赢得了国家独立;后者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障碍。课堂小结: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4年美国的领土比建国时扩张了10倍,向西横跨整个美洲大陆,成为拥有45个州,7000多万人口的名副其实的大国,其工业总产值也赶上并超过了英
7、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它演绎了大国崛起的罕见奇迹!在进入20世纪以后,这个年轻的国家,将如何选择自己的前进方向,又将在世界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反映有关黑人奴隶制度和南北战争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乱世佳人》《根》好书推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