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630442
大小:4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6
《说课我想表格.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说课模板说课,不同于一般的发言稿和课堂教学,它要求说者能够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而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它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的重点在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上。以下是说课模板,仅供参考。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小学三年级教学形式教师代小红单位新乡市第一实验学校课题名称《我想》教材版本北师大说课记录说教材内容Ø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中的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我想》。Ø教材所处地位“幻想和想象”是本单元的主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2、我想》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它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全诗以“想”字为诗眼,生发丰富的幻梦;诗句中隐含的却是“变”字,展现了儿童美好、纯真的内心世界。Ø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想象诗的意境,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2.继续练习独立识字,理解重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3.结合诗的写作特点,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前三小节编写一节。Ø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仿照课文前三小节再编一节。说教法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
3、效果事半功倍,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读、悟、仿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将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说学法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多种形式地读,在读中感悟,最后放飞想象进行诗歌的仿编创作。说教学过程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今天重点说第一课时,完成诗歌前三小节学习并进行仿编。(一)、激发兴趣,学习新诗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都有美好的愿望吗?谁来说说你想做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三年级的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一定会积极发言。有了这样的铺垫,接下来,
4、我说:“冬冬和你们一样,有着满脑子的奇思妙想,她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是《我想》,(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请大家快点读一读吧,看文中的冬冬都有哪些愿望?”这样导入新课,学生一定会马上拿起书来去读。这个提问,不仅落实了中年级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同时体现了语文教学整体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下一环节。(二)、创设情境,理解诗意1.以读代讲,想象画面师过渡:“冬冬的每个愿望都是那么的神奇,谁愿意将她的第一个愿望读给大家听呢?”在此教师将引领学生进行读书比赛,纠正读音,力争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然后教师请同学轻轻地闭上眼睛,跟着老师想象画面,我这样引读:桃树枝上一串串
5、含苞待放的桃花,正绽开笑脸,随风悠哇,荡啊,多美呀!布谷鸟也发现了桃花的美丽,你听,它唱着动听的歌飞来了“布谷、布谷…”。“你眼前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你能一个词来概括你所感受到的画面吗?”我估计学生会说出鸟语花香、春意盎然、莺歌燕舞等描写春天的词语从而达到积累目的。此时我出示桃花课件适时问学生:“喜欢这样的画面吗?”让学生谈感受,最后美读课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读,对于学生想象画面,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引导他们在头脑中把静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这一环节,通过“以读代讲、读中促解”的方式,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分析讲解。呈现出书声琅琅,使学
6、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2.抓关键词,理解诗句新课标对小学第二学段阅读提出的第三条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时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我这样过渡:“布谷鸟清脆的歌声唤醒了沉睡一冬的大地,谁来读读冬冬的第二个愿望?”在第二小节的教学中,我准备抓住“汲取、湿软、甜美、篷帐”这四个关键词,以“绿色的篷帐”来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感悟诗句的美,突出人与自然共同成长的希望。3.合作学习,体会变化。通过前两个小节的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第一、二小节在结构上相同已有所感悟,因此,在教学第三小节时我采取小组合作的学
7、习方式,在小组中用“一读二看三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移情入境。体现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之理念。先请学生读第三小节,从中体会天空的美好景象;再看课件显示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在此我用课件引导学生发现:同是在说“看”却用了三个不同的字,你觉得这样的表达方式怎么样?指导学生交流用这样的不同词语来表达“看”让我们觉得文章不单调不重复,富于变化。如果学生在写作时也应用这种方法,一定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在此体现了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的有机结合。4.教师引读,升华情感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