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627562
大小:26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6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科目物理年级高一班级17、22、23时间14年04月15日课题: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三种起电方式及其本质;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知道元电荷的值及比荷的概念。知道验电器和静电计的结构和原理。过程与方法:在具体实例中体会三种起电方式的本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守恒思想,不同事物相互联系,本质相同。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理解三种起电方式的本质。教学难点:感应起电的原理。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教学法实施教材过程设计回顾历史,引入新课:电荷亦称电,是实物的
2、一种性质。人们对电的认识最初来自摩擦起电现象和自然界的雷电现象。例如,在公元3世纪,我国晋朝张华的《博物志》中就有记载:“今人梳头,解着衣,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这是世界上关于摩擦起电引起闪光和噼啪之声的较早记载。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人发现了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我国学者王充《论衡》中写下“顿牟掇芥”指的用玳瑁的壳吸引轻小物体。电荷名字的由来:16世纪,英国御医吉尔伯特提出了电荷的概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一、电荷:提问: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
3、1.两种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2.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提问: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内部是否存在电荷?原子的构成:质子(正电)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中性)提问:原子核为什么是稳定的?质子和中子之间有强相互作用核力核外电子: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容易受到外界的作用而脱离原子。金属导电机理:金属内有自由移动的电子自由电子每个正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移动。金属内部动画:播放动画。3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
4、起电:实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2)感应起电:P3演示实验:①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使导体内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②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方法,叫做感应起电。过程,叫做感应起电。实质: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3)接触起电:接触后再分开+Q0接触后再分开+Q-3Q分配规律:同种电荷平分;异种电荷先中和再平分。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4)三种起电方式的本质:①摩擦起电:正负电荷的分开和转移②感应
5、起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③接触起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提问:1.电荷的相互增强、减弱和中和现象,是否是电荷消失?是否创造了电荷?2.三种起电的本质是否相同?二、电荷守恒定律1.起电的本质: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2.电荷守恒定律:表述一: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3电荷守恒定律是大量实验事实的总结,适用
6、于迄今所知的一切宏观过程和微观过程。质子和电子是正负电荷的基本单元。在各种物理过程中,电子和质子总数不变,只是组合方式或所在位置有所改变,因而电荷守恒是十分自然的。值得指出的,近代物理学发现了大量有关基本粒子互相转化的事实。例如正、负电子e+、e-对撞湮没 ,产生两个γ光子;在这些过程中,出现了电荷的消失或产生,但反应物的总电荷等于生成物的总电荷,电荷仍守恒。这意味着电荷守恒具有更深刻的根源。表述二: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的。三、元电荷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C;正电荷
7、的电荷量为正,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2、最小电荷量:质子或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3、元电荷:最小电荷量,用e表示,e=1.60×10-19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故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4、比荷:带电体的电荷量与质量的比值q/m.5、物理学史:密立根油滴实验,第一次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6、P3做一做:验电器与静电计。(1)结构(2)工作原理及用途【课堂训练】1.如图所示,导体棒AB靠近带正电的导体Q放置。用手接触B端,移去手指再移去Q,AB带何种电荷_________.若手的接触点改
8、在A端,情况又如何___________。答案:负电荷、正电荷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 D)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 C.b立即把a排斥开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教学反思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