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597344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6
《《也谈对自己》.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也谈对自己“因材施教”——有感于王晓春老师的“因材施教”肥东二中孙桂香2014-8-25“因材施教”的方法常挂在嘴边,是由于我们习惯了对学生的教育。而老师们未曾坐下来,仔细地想想对自己是否也要“因材施教”呢?在认真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给青年教师的100条建议》之后,我对王老师“议题”的反向提出深表赞同。究其原因,略有一二。凡是读过孔子文章的人,不难发现这位古代的教育家早年所形成的“因材施教”概念一直沿用至今天,仍然没有过时。而“因材施教”只是我们长期以来局限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从来没有真正运用到自己身上。但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心
2、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因材施教”能够对所有人的教育发挥最大的潜能。为了便于对“因材施教”概念的阐释,王老师首先举了一个“问题学生”的例子,看看六位老师是如何思量的。通过他们不同的考虑或想法,可以揣摩到他们各自的心理、性格等特征。这些正验证了解决问题的本质特性。他们如此的思维模式也将带到了工作,将是生活态度的一个侧面体现。王晓春老师为此也指出:“改变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单纯在工作领域做文章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因而,对教师的师德教育需要从个性化引导,不能单一从外部灌输一些师德理念和原则。否则,老师形成固定的思维,教育
3、起来就不变通,“因循守旧”了,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对学生的教育。因此,对待老师自身需要不断地自我警醒,灵活变通,对于适合自己的东西要主动习得。与自己的“悟性”紧密结合,一触即发,效果极佳。在王晓春老师谈及的话题中,提到一个关键词“心理装置”。所谓的“心理装置”即是“心理活动模式”,或者就是俗话讲的“秉性”。但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秉性,对于不同教育方法与经验的接受都将不尽相同。于是新课改下的老师,对于课改理念的接受也就各异了。有的仍旧“穿旧鞋拄拐棍”,有的“换汤不换药”,有的“新瓶装老酒”……与改革的步伐不一致,其问题在于
4、,老师本身对于革新的接受似乎从深层次就“排斥”,或者就教化地“慢”些。为了课改实验的顺利成功,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当学会剖析自我,弄清自己“心理装置”的结构,然后在自己固有而改变不了的特质上,按照自己的心理习惯,灵活地加以延伸与调整,沿着既定的目标行走,这样大家都会殊途同归,达到教育的大目标。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摸清自己个性,学会接受外界事物的方法,绝不盲目仿效,绝对要摒弃“填鸭式的灌输”的模式,否则,会束缚自己的心理活动模式,而无益于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所以,“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教师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使用的方法,同样也是
5、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学会跳出圈子看自我的“妙方”。正如王晓春老师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搞清自己头脑中有哪些设定的‘软件’,对自己搞点‘因材施教’,如此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明白的人。”也只有这样,反过来将“因材施教”灵活地运用到学生身上,才能更好地有助于教育有效可持续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