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中如何恰当确立三维目标.doc

浅谈小学数学课中如何恰当确立三维目标.doc

ID:48574440

大小:2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6

浅谈小学数学课中如何恰当确立三维目标.doc_第1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中如何恰当确立三维目标.doc_第2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中如何恰当确立三维目标.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课中如何恰当确立三维目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数学课中如何恰当确立三维目标数学课程目标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数学教育的目的,反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未来公民在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而数学课程目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等功能。教学目标能否准确地制定,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特点去设计教学目标,以保证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下面我就以自己教学“有两个已知条

2、件需要两步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新课程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首先要真正理解三维目标,掌握目标的描述方法。1、目标的描述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以前设计教学目标,都是“使学生……”、“培养学生……”这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描述的,主体是教师。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是主体?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单边行为?不对,不应该是这样。我们知道,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目标的描述主体也是学生。比如:“通过探究、交流等方

3、式,学生能初步感悟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实际问题的结构,掌握解答这类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借助分析法、综合法、看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2、三个维度要清晰,描述要准确、具体,并与实际相结合。目标的描述不能莫棱两可,否则无法检测目标的落实。在实际问题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老师提出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这样的目标,那怎么体会呢?应该具体说出形式。如:“让学生在借助分析法、综合法、看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这样,目标描述就具体了,我们在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课

4、堂教学是否有效时就有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另外,目标要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提出来,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基础提出的课程目标也不一样。照搬照抄参考书、参考教案上的目标是不行的。有的教师对教材还没有认真钻研就把课程目标写上了,有的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而确定,所以这样的课程目标往往不准确,不能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比如说“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这样的目标适用于实际问题教学的每一节课,而且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这样的目标提出来会让人感觉太大、太空,也无法检测目标的落实。如果结合本节课题目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特

5、点应把本节课情感态度目标的制定改为“结合两个已知条件需要两步解决的实际问题的题目特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其次,是落实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情感、态度,不能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要看做一个整体。那么,从传统教学的“一维”到新理念下的“三维”,怎么才能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如果把三维目标比作一棵树,那么知识与能力就是树的根,过程与方法是树的主干和枝条,树叶和花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了根基,就长不成一棵完整的树。没有了主干和枝条,就长不了树的叶子和花朵。三维目标的整合,应该把知识与技能既为一个重要目标、作为一块基石又作

6、为其它二维目标发展的载体。比如这一课,让学生感悟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实际问题的结构,掌握解答这类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通过用学过的分析法、综合法、看图法分析并正确的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的特点:有两个已知条件需要两步解决,最后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认真的审题,不要一看到两个已知条件就用一步解决。本节课把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为载体,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依附于知识技能的形成,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三维目标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撑,形成一个立体的框架

7、。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多途径,但我认为首要条件是确立好教学目标,只有目标明确具体、有利于实施与检测,真正适合你的学生实际,才能很好地实施教学,也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