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519258
大小:68.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2-06
《热带鱼疾病及防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鱼病防治常见病症和处理 热带鱼疾病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生物性疾病。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传染病,其特点大多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不易防治;由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特点是发病和传播慢,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防治较容易。另一类是非生物性疾病。其致病原因是水质理化性质的改变引起饲水变质,诱发鱼体生理机能失调,使鱼体出现不适,出现代谢紊乱而发病。 1、白点病 病原体为小瓜虫,热带鱼在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症状和病变 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病鱼虽照常
2、觅食,但常聚集在鱼缸的角上互相挤擦。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病鱼常呆滞状浮在水面,严重的全身似洒满白粉,多在春、秋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活饵的尾部下容易流行。此病传染速度很快,如不及时治疗会二次感染合并水霉病及细菌感染,严重时,药物无效,会大批死亡。要及早治疗。 治疗方法 A、提高水温至28摄氏度,数天后小瓜虫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病鱼基本上会痊愈。 B、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鱼病鱼5~15分钟,持续2~3天,效果良好。 C、“尿砖”,将新砖在尿液中浸泡24小时,
3、晾干后放入病鱼的水族相中,数日后就能见效。 2、水霉病 ..又叫白毛病,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霉菌,寄生在鱼体的伤口和鱼卵上,是较常见的鱼病。病因主要是鱼体受伤,鳞片脱落等,导致病菌侵入伤口,病因:在捕捞、运输时鱼体受到外伤或寄生虫使鱼的皮肤受伤后被霉菌孢子侵入从而感染。 病原体:水霉属、绵霉属等水生霉菌。 症状和病变 鱼刚染上病时看不出什么症状。一旦发现鱼体长“白毛”时,菌丝已侵入鱼体伤口,蔓延到肌肉组织间隙之中。随着病情发展,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死亡。这种疾病在一年四季内都可发生。为了防止水霉病
4、的发生,除应注意*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被寄生虫咬伤之外,还可以在水中放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鱼体长出“白毛”,呈灰白色,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同时病鱼食欲减退,最后死亡。 治疗方法 A、用食盐250克加小苏打250克混合液泼洒于100厘米x55厘米x45厘米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著。 B、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1、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 C、特效药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
5、孔雀石绿溶液每天浸洗20-30分钟。 D、百万分之二(2ppm)的高锰酸钾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 E、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水霉菌。 3.腮霉病 病原体:腮霉属的真菌 ..症状:菌体的孢子散落水中时,碰上鱼的腮部,便附着其上侵入组织生长。当发现鱼表现为呼吸困难时。打开其腮部会发现菌丝。 治疗方法:还是预防保持水质的清洁。抑制菌体的生长就可以避免此病的发生。 治疗可以参照水霉病的治疗这里不再罗嗦了。 4、烂鳃
6、病 热带鱼鳃部疾病有寄生虫性烂鳃和细菌性烂鳃。死亡率较高。 症状和病变 1)指环虫寄生:病鱼鳃部明显红肿,鳃盖张开,鳃失血。严重时停止进食,最终因呼吸受阻而死。 2)车轮虫寄生:鳃部失血,严重时局部溃烂,呈灰黄色,鳃骨外露。停止进食,最终因呼吸受阻而死。 3)细菌性烂鳃:病鱼鳃部溃烂,附有较多的白色粘液。严重时鳃丝被腐蚀成一个个圆形小洞,软骨外露,最后窒息而死。鱼腮充满粘液,腮丝及腮盖骨内表皮均有出血现象。腮丝会很快由红变白,逐渐腐烂最后整个腮部全部腐烂鱼儿也因此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治疗方法 A
7、、对指环虫寄生虫类: 用晶体敌百虫0.1~0.2克溶于10千克水中,浸泡病鱼5~10分钟。 B、对车轮虫寄生虫类: 用硫酸铜0.2克和硫酸亚铁0.1克溶于10千克的水中,浸洗病鱼5~10分钟,多次用药后可全愈。 C、对细菌性烂鳃: ..a在10千克的水中溶解11.5%浓度的氯胺丁0.02克,浸洗15~20分钟,多次用药后见效。 b在容水量为100千克的水族箱中放入痢特灵或土霉素2~3片,较长时间浸洗鱼体。 c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或泼洒在水族箱中,也有一定效果。 5、烂嘴病 又称棉口病
8、或白嘴病。红剑、黑玛俐等易患此病。 症状:吻部长着一种棉花样的菌丝,传染力很强,死亡率高。在水质恶化的水族箱里最容易患此病。患病时不仅嘴部,连鳃盖都可见到棉花状的菌丝。发病3-4天,整箱鱼全部死亡。由于传染力强,最好将水族箱、用具等彻底消毒。 治疗方法 在缸中,每4公斤(4千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