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豪放派词人的先驱——苏轼.doc

ID:48497507

大小:2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05

中国文坛豪放派词人的先驱——苏轼.doc_第1页
中国文坛豪放派词人的先驱——苏轼.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坛豪放派词人的先驱——苏轼.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坛豪放派词人的先驱——苏轼苏轼(1037—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是豪放派词人的先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在一个比较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以及其弟苏辙都是当时著名的大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当时,他虽20岁,但已博通经史,很有才气。主考的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大为赞赏,并预言未来的文坛非苏轼莫属。六年,参加制科考试,献《进策略》、《进论》各25篇,入第三等,授官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他主张革新,认为当时有三患:一患无财,二患无兵,三患无吏,提出

2、以“课百官”来整顿吏治,以“安万民”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厚货财”来理财富国,以“训军旅”来整军经武。但是,他主张渐变,反对速变,认为法“苟不至于害民而不可不去者,皆不变也。”熙宁二年(1069年),在京历任殿中丞、直史馆和差判官诰院等职。当时,宋神宗赵顼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相继推行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方田均税等新法。苏轼认为,设立制置三司条例是侵犯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的权,免役法是加重市民和农民的负担,青苗法也是放债取利,均输法是朝廷与商贾争利,反对新法。四年(1071年

3、),他请示外任,授杭州通判。他与知杭州陈述左整治六井,解决了杭州人民用水困难七年,改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时朝廷推行手实法,苏轼认为不便于民,没有执行,不久朝廷废罢此法。九年,改知徐州。徐州发生大水灾,苏轼组织人民修补堤坝,动员军队防洪抢险,并亲自住在城上指挥。元丰三年(1079年),改知湖州。当时,王安石已经罢相,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摭拾苏轼诗文中语,攻击苏轼怨谤神宗,把他逮捕入御史台狱,造成“乌台诗案”(乌台即当时的御史府)。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他在黄州的东坡,开荒种地,自称“东坡居士”

4、。元丰八年,神宗去世,司马光任门下侍郎,开始废除新法。召苏轼还朝,授礼部郎中。次年,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他的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主张保留免役法。在守旧派内部的派系斗争中,被列为蜀党。元佑四年(1089年)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曾疏浚西湖,赈济贫民,多有政绩。八年,被诏还朝,任兵部尚书兼侍读。哲宗亲政时,苏轼出知定州(今河北定县)。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又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西)安置。四上,丙贬儋州(今海南岛儋县)。元符三年(1100年),北归。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常州

5、,病死。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虽然很不得志,但正如欧阳修所预言,他在文学上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写下了大量的散文、诗、词,许多至今广为流传。他的散文,气势磅礴,自然流畅,波澜迭出,变化无穷,往往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说理透彻,写景生动,感染力很强,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主将。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他的诗,洒脱豪放,格调清新,自成一体,特别是他的词,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绮丽柔靡之风,状景写人,抒情言事,慷慨激昂,清新豪迈,开创了豪放词派。他扩大了词的领域,突破音律、形式的束缚,使他的词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他的

6、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代表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另外,他工于书法,又善于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又善于绘画,讲究神似。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艺术家。有《苏东坡集》、《东坡七卷》等传世。《宋史》卷338有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中国文坛豪放派词人的先驱——苏轼.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文坛豪放派词人的先驱——苏轼苏轼(1037—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是豪放派词人的先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在一个比较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洵以及其弟苏辙都是当时著名的大文学家。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当时,他虽20岁,但已博通经史,很有才气。主考的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大为赞赏,并预言未来的文坛非苏轼莫属。六年,参加制科考试,献《进策略》、《进论》各25篇,入第三等,授官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他主张革新,认为当时有三患:一患无财,二患无兵,三患无吏,提出

2、以“课百官”来整顿吏治,以“安万民”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厚货财”来理财富国,以“训军旅”来整军经武。但是,他主张渐变,反对速变,认为法“苟不至于害民而不可不去者,皆不变也。”熙宁二年(1069年),在京历任殿中丞、直史馆和差判官诰院等职。当时,宋神宗赵顼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相继推行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方田均税等新法。苏轼认为,设立制置三司条例是侵犯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的权,免役法是加重市民和农民的负担,青苗法也是放债取利,均输法是朝廷与商贾争利,反对新法。四年(1071年

3、),他请示外任,授杭州通判。他与知杭州陈述左整治六井,解决了杭州人民用水困难七年,改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时朝廷推行手实法,苏轼认为不便于民,没有执行,不久朝廷废罢此法。九年,改知徐州。徐州发生大水灾,苏轼组织人民修补堤坝,动员军队防洪抢险,并亲自住在城上指挥。元丰三年(1079年),改知湖州。当时,王安石已经罢相,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摭拾苏轼诗文中语,攻击苏轼怨谤神宗,把他逮捕入御史台狱,造成“乌台诗案”(乌台即当时的御史府)。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他在黄州的东坡,开荒种地,自称“东坡居士”

4、。元丰八年,神宗去世,司马光任门下侍郎,开始废除新法。召苏轼还朝,授礼部郎中。次年,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他的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主张保留免役法。在守旧派内部的派系斗争中,被列为蜀党。元佑四年(1089年)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曾疏浚西湖,赈济贫民,多有政绩。八年,被诏还朝,任兵部尚书兼侍读。哲宗亲政时,苏轼出知定州(今河北定县)。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又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西)安置。四上,丙贬儋州(今海南岛儋县)。元符三年(1100年),北归。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常州

5、,病死。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虽然很不得志,但正如欧阳修所预言,他在文学上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写下了大量的散文、诗、词,许多至今广为流传。他的散文,气势磅礴,自然流畅,波澜迭出,变化无穷,往往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说理透彻,写景生动,感染力很强,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主将。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他的诗,洒脱豪放,格调清新,自成一体,特别是他的词,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绮丽柔靡之风,状景写人,抒情言事,慷慨激昂,清新豪迈,开创了豪放词派。他扩大了词的领域,突破音律、形式的束缚,使他的词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他的

6、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代表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另外,他工于书法,又善于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又善于绘画,讲究神似。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艺术家。有《苏东坡集》、《东坡七卷》等传世。《宋史》卷338有传。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