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过大孤山小孤山(新).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游记写景的要领。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返回合作探究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心境的?4、文中有哪些重要词语需要掌握?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主要内容:(1)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2)写过彭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3)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
2、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4)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1)以“游踪”(船由长江上行)为线索,把四个景点贯穿在一起。(2)用各景点的共同特点把四个景点联系起来(水)。(3)注意景点之间的联系和配合(彭浪矶和小孤山)。(4)运用对比手法把景点结合在一起。(大孤山和小孤山)。3、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心境的?A写孤石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
3、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寺宇,“徙倚久之而归”。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C写“俊鹘抟水禽”作者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D江水清浊分明,“何处如引绳”江水清浊,隐喻主战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4、文中有哪些重要词语需要掌握?重点字词抛江嵌岩窦穴迥异如宝装屏风潦缩巉然孤起上干云霄信造化之尤物也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西麓舟人指点岸如赪尝加营葺徙倚久之而归俄复开霁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每汲用岸上赤而壁立幸(1)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2)夫赵强而
4、燕弱,而君幸于王(3)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5)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也副词,幸而动词,宠幸副词,幸好动词,希望形容词,幸运,幸福信(1)信造化之尤物也(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也以信(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5)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的确形容词,诚实名词,信用名词,信物副词,随意胜(1)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3)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5)刑人如恐不胜形容词作名词,优美的景色Sheng动词,经得起动词,
5、胜过形容词,优美,好形容词,尽,完然(1)杰然特起(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3)实不然也(4)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但是这样……的样子以(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复以小艇游庙中(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用用而且因为之(1)信造化之尤物(2)自数十里外望之(3)徙倚久之而归(4)何功之有哉?(5)之二虫又何知的它语音助词,无义无义这而(1)突兀而已(2)徙倚久之而归(3)岸土赤而壁立(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罢了)(表顺接
6、)(表并列)(表转折)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1)晚泊沙夹(2)岸土赤而壁立(3)掠江东南去(4)上干云霄晚:名作状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上:向上,名作状翻译下列句子(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起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2)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译文: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译文: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大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3
7、)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译文: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4)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5)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译文: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译文: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
8、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陆游简介:(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