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410605
大小:13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1-19
《宾语前置句(非本人所作).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句子成分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绿叶黄了/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句子成分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句子成分(定语
2、)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例: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句子成分口诀句子主干主谓宾,附加成分定状补。谓前是状谓后补,主宾前面是定语。句子成分要记牢,判断病句是法宝。宾语前置句恐年岁之不吾与:不与吾恐怕岁月不等待我何以解忧?:以何解忧用什么来缓解心中的忧愁呢?一、动词的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安、焉、奚、曷”等。它们做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②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例①中“安在”即“在安”,意思是“在哪里”;例②“何操”即“操何”,意思是“干什么”。一、动词的宾语前置句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所谓否定句就是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论语》)④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例①中“之有”即“有之”,意思是“有这样的人”;例②中“自信”即“信
4、自”,意思是“相信自己”;例③中“己知”即“知己”,意思是“理解自己”。例④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一、动词的宾语前置句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其中“之”和“是”充当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③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④孤臣惟命是听(《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一、动词的宾语前置句例①中的“何厌之有”是“有何厌”(有什么满足)的意思;例②中“知”“解”是谓语动词,“句读”“惑”是宾语,用“之”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即“不知句读”(不
5、知道断句),“不解惑”(不能解决疑难问题);例③“唯弈秋之为听”是“唯听弈秋”,“之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④中的“惟命是听”即“唯听命”,“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时,往往用“唯(惟)……之……”和“唯(惟)……是……”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专一”“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成语“惟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是这种格式。二、介词的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6、介宾短语)。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介词的宾语前置: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例①中“何以”是“以何”(凭什么),“以”是介词,疑问代词“何”做介词“以” 的宾语;例②中“谁与”是“与谁”(跟谁),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与”的宾语。二、介词的宾语前置2、介词“以”的宾语前置,这种情况的宾语前置一般是为了强调宾语。如: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②
7、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③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例①中“一言以蔽之”是“以一言蔽之”得倒装;例②中“一以当十”是“以一当十”的倒装;例③中“是以”是“以是”的倒装。二、介词的宾语前置3、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①“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这里的方位名词“东、南、西、北”都充当介词“向”的宾语,放在前面,表示强调。宾语前置句练习请判断以下语法现象,说出是哪种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8、宋濂《送东阳马生序》3、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4、沛公安在?(同上)5、子何恃而往?(彭端淑《为学》)6、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7、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