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品系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全记忆背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整理编辑:莉香时间: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辨析/简答: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概念(真题)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2)社会属性:①永恒性②历史性③相对独立性(真题)(表现在:具有继承性、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
2、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影响人身
3、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真题)(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7、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原因:(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
4、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8、教育制度概念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9、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针(1)优先发展;(2)育人为本;(3)改革创新;(4)促进公平;(5)提高质量.10学制改革《纲要》发展任务(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
5、建设学习型社会;(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11、义务教育的概念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12、教育方针的概念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13、确立
6、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4、素质教育的内涵①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②面向全体学生;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核心)和实践能力为重点.15、德育的含义(全面发展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16、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在青
7、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17、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二、中学课程1、课程含义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
8、进程的总和.2、课程的作用(1)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