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核的电磁矩和电磁跃迁.ppt

转动核的电磁矩和电磁跃迁.ppt

ID:48226913

大小:184.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1-18

转动核的电磁矩和电磁跃迁.ppt_第1页
转动核的电磁矩和电磁跃迁.ppt_第2页
转动核的电磁矩和电磁跃迁.ppt_第3页
转动核的电磁矩和电磁跃迁.ppt_第4页
转动核的电磁矩和电磁跃迁.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转动核的电磁矩和电磁跃迁.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集体转动态下转动核的电磁矩 转动核的电磁跃迁转动核的电磁矩 (磁偶极矩和电四极矩)核子的电荷、磁矩、电磁形状因子和核内核子的运动决定了原子核的静态电磁性质——电多极矩和磁多极矩,并已有大量实验数据。实验上主要测量磁偶极矩和电四极矩,它们是了解核结构信息的重要来源在原子核壳层结构章节讨论过单粒子态的电磁性质,提到对于满壳层外有许多价核子的核,电四极矩特别大,这是形变集体运动所致,转动核的电磁性质与单粒子态显然有区别。适当定义形变核转动态的电磁矩算符,利用转动态波函数给出的波函数︱JMK〉,可以求出磁偶极矩μ和电四极矩Q:μ=〈JMK︱μ

2、z︱JMK〉M=JQ=〈JMK︱Q20︱JMK〉M=J磁矩此处μz包括核内部粒子的贡献,核磁矩算符其中还包括转动的贡献:μ转=gRR。磁矩的理论结果为:其中gR是集体转动回转磁比,对形变核典型值为gR=0.3.gK称轴向回转磁比,与内部单粒子轨道运动和自旋有关。当K=1/2时上式第二项需乘以因子:[1+(2J+1)(-1)J+1/2b0δK,1/2]电四极矩电四极矩的理论结果为Q0是内禀电四极矩,通常取均匀带电椭球的电四极矩。它与形变参数δD有关。由实验测量的Q值可确定形变参数δD,实用中常取转动核的电磁跃迁由电磁跃迁概率的一般讨论(附

3、录八)知道,重要的是约化跃迁概率。有了约化跃迁概率B(Eλ)或B(Mλ),就可以利用表C3.2查出电磁跃迁概率W(Eλ)或W(Mλ)。C3.2讨论了约化跃迁概率的单粒子壳层模型估算,估算结果对于形变核实验值偏离很大,而由形变核转动模型计算的结果则与实验值很近,下面只介绍电四极约化跃迁概率B(E2)和磁偶极约化跃迁概率B(M1)。电四极矩算符Q2和磁偶极矩算符M1得到。初、末态波函数︱i〉=︱JiMiKi〉和︱f〉=︱JfMfKf〉类似于电磁矩的计算手续。可得(K≠1/2)其中C-G系数(J1J2M1M2︱J3M3)的定义见(附录二)。对

4、偶偶核基态转动带(K=0),由C-G系数值进一步得到可得同一转动带内两个E2跃迁的分支比:对偶偶核基带(K=0)有例如4+→2+态跃迁与2+→0+态跃迁的分支比R=10/7.各种形变核E2跃迁分支比试验值已精确测定。实验上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库仑激发和γ衰变测量。前者是利用带电粒子轰击原子核引起核的E2激发,核从低能态跃迁到较高能态。γ衰变则是相反的过程,。由(4.41)式,这两种过程的约化矩阵元满足以下关系:因而这两类实验都可以用来检验理论结果。奇A核也有类似于(4.47)式的分支比,对于同一转动带中(J=K)→(J(1)=K+2)跃迁

5、与(J=K)→(J(2)=K+2)跃迁(库仑激发)之比为例如,对和核,J=K=5/2.算出上述分支比理论值为R=0.56,而两核相应的实验值分别为0.52和0.55对于奇A核γ衰变过程,则有对转动去的大量形变核(150≦A≦180和220≦A≦250),上述理论结果与实验值都有较好的符合。这说明本节对形变核转动态的理论分析有相当的合理性。我们看到,在一个给定的转动带内,从一个态到另一个态的跃迁并不改变核的形状,因为形变参数δD仅出现在Q0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